Kechu Chen
碩士學歷: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oss School of Business) – Full-Time MBA
美國密西根大學 (羅斯商學院) 工商管理碩士
大學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 會計學系
目前職務:
BlackRock NYC (貝萊德) – Finance MBA Summer Intern
Instagram 社群帳號 kc_mbalife 創辦人
過往經驗:
Ecolab – MBA 顧問
BNP (巴黎管理顧問) – 財務分析師
PwC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 審計組長
留學前的學經歷
探索未來科系發展 : 從小立定志向,看見數字的力量
我從小就對數字很有興趣,尤其是財會 (財務會計)、財務報表等等,小時候偶爾會翻看商周或是一些財務的書,同時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他下班的時候都會去看財經雜誌,我有時候看到股票分析師講出他們的對股市的預測,成功的話就成神,但不準的話大家慢慢就會淡忘,小時候的我覺得這個職業實在是太酷了,「基金經理人」於是變成了我兒時的夢想,一直持續到後來求學也是如此。高三在準備學測時,補習班的中堂下課時間我會去墊腳石書局讀財經雜誌,即便就讀的是第三類組,我心中想唸的還是財經或是會計,最後到成大會計系就讀。
我高中時數學蠻好的,單就數學成績可以考到全班前幾名。當時我的補習班老師對於我要去讀一類組的科系感到很驚訝與不解,建議依照我數學的程度應該要去讀一些理工相關科系,但是一心想去追求直以來期望做的事情,我非常確信讀財務會計才是我最想要做的事。我認為一間公司的策略,必須要用財務數字去佐證,不然很容易形成空談。
成大會計系 : 專業化學習,求職出路多
會計系只有大一時,必修會和其他商科修差不多的課,例如基礎經濟、統計,還有比較簡單的微積分,但是等到大二以後,專業化的課程會大幅度增加,我們會學中、高等會計、成本會計等,這一點有好有壞,會計系的優勢就是課程內容很「專精」,別人要馬上具備進一步的會計能力是有難度的,但缺點是較少接觸會計系以外的課程和資源,這讓很多仍對未來迷惘的同學畢業後就到四大事務所工作或考取公職。
會計系是課業壓力很大的一個科系,除了學校的課程也要考會計師證照,大家在沒有時間摸索未來的情況下,很容易看到學長姐去四大事務所就跟著去,不太會去尋找其他的可能性。然而是有很多其他選擇的,例如我有一些同學當銀行 MA (Management Association, 儲備幹部),但是通常申請 MA 職位的門檻比較高,需要具備一個研究所學位,或是一定的工作經驗,有的同學也會選擇應徵公股銀行、私人銀行,再來就是做財務分析類的工作。據我的觀察,大部分的畢業生的首選都還是進四大事務所,這樣的好處是大概熬個五、六年後,如果有意願轉職做其他財務類型的工作,台灣市場應該都還能獲得順利的轉職,許多公司相當樂於吸納四大培育的人才。
會計系升學或就業 : 留學的契機與起源
我出國的動機跟其他人很不一樣,很多人出國唸書可能是有著遠大的抱負、理想,但我是因為小的時候看到親戚們都有出國的經驗,甚至有些後來在海外定居,他們的生活樣貌看起來都十分精彩,讓幼時的我心生憧憬,想要有特別的人生體驗,希望未來有天一定也要出國。
我在大學時並沒有藉由實習碰觸行銷、顧問等領域,我對財會的熱愛非常堅定,反倒我迷茫的是出國留學報考什麼科系會對自己比較有幫助。我最初想申請的是美國的金融碩士 (Master in Finance),於是完成兵役後立刻開始準備 GMAT ,打算考完馬上出國。準備 GMAT 考試的過程讓我認識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共通點是大家都為了進入世界頂尖商學院努力,越是與職場前輩們交流,越是可以感受自己想法的受限。取得成績才發現 MBA 更符合我的需求,所以我決定進入職場、完成會計師考試,等於是比同屆學生晚一年才進入事務所。
轉換跑道的思維 : 人生急轉彎,棄金融碩士選 MBA
讓我放棄申請金融碩士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為大學時,我把所有的財金課程都修完,因此我覺得金融知識對我來說是可以自學的項目,無論是上網自己去查資料,或是自行去補習考 CFA (特許金融分析師) 證照。
但是 MBA 提供的大多是無法透過自學得到的資源,它提供一個平台讓我跟全世界優秀的學生競爭,我的同學無一不優秀,過往在各行各業都有一定的成績,有些甚至原本就來自美國名校,例如 UC Berkeley, Harvard, Yale,所以在與跟他們共事時,不時會發現他們的思維是真的不太一樣。不同文化背景也會有不一樣的「思想碰撞」,可以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合作專案,這不是看書、自修能夠學習的經驗,所以我透過自己查資料,以及跟來自各間學校的校友、朋友請教,慢慢地才決定好這是我要的。另外經過分析後,發現在美國 MBA 學位對於求職這點,確實是比一般金融碩士還來的更有優勢,不但有些工作崗位專門只提供給 MBA 學生申請,甚至薪資待遇都優渥許多。對於目標在美國工作幾年的我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誘因。
PwC 職涯 : 事務所入職,累積 Pre-MBA 工作經驗
MBA 申請最好能累積三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因此我決定去事務所工作。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會計專業的學術背景,同時兼具台灣會計師證照,我想要把所學運用在實務上,觀察各企業運作模式。回顧來看,當時決定累積事務所經驗確實讓我收穫滿滿,可以實際運用大學所學於工作上,也因此發現實務狀況會有點不太一樣,建立一些查帳和會計基礎。當時有很多機會可以造訪各種不同的公司,會計事務所去查帳的時候,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產業,讓我覺得這是很好的 Exposure。
第二個是「Brand Name」的考量,我工作的 PwC 位列四大事務所之一,國外學校對於我的公司會有一定的了解,申請時會比起一些中小公司來得更有優勢,面試時解釋起來更為輕鬆,面試官也不會特別去過問細節。事務所其實是一個升職很快的地方,如果具備一些領導能力,第三年的時候就可以當組長,帶領一個團隊去查核不同的公司,這算是事務所的第三個優勢。在申請 MBA 時,如擁有「領導經驗」會是一個很好的加分項目,因此選擇進入事務所工作對當時的我而言,權衡各方面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Pre-MBA 轉職 : 三個原因調整腳步,留學前的生活平衡
上述提及許多四大的優點,回歸現實面,事務所的工作非常繁忙與勞累,同時工時非常高,入職的三年裡,假日不用加班的次數屈指可數,有時候甚至連續兩、三天加班到半夜四點,隔天同樣還是要早起上班。會計產業的工作模式真的很辛苦,之所以能堅持是歸功申請 MBA 的目標很明確,設定好要累積三年的實務查帳經驗再申請。最終目標是成為一位 CFO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財務長),幫助企業處理各種財務相關難題和擬訂戰略決策,因此轉職到 BNP (巴黎管理顧問) 擔任財務分析,藉此了解更多公司財務工作內容的不同面向。
第二個職涯轉換的原因,因為未來在美國想從事財務分析類型工作,很多人會以為 MBA 讀完兩年以後,職涯就可以大轉彎,像是做 FMCG Marketing 的人突然成為 Tech PM (Project Manager),的確存在以上可能,但實際難度是非常高的 Career Switch,如果站在企業主的角度思考,為什麼公司要錄用一個完全沒有相關經驗、只因為讀過 MBA 的求職者? 以我的情況來說,因為我想要做財務分析師,所以我在台灣時先從事相關工作,這樣畢業後找工作時,雖然只有不到一年的經驗,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履歷加成。
第三個讓我下定決心去 BNP 的原因是「工時」,我開始準備 MBA 的申請文件後,可想而知就沒時間、心力在事務所加班,除了要寫申請文件、Essay、練習面試,所以我才轉到一間上班時間固定的公司。最後, BNP 是在國際間非常知名的外商公司,本身是歐洲最大的金融組織銀行,所以在面試 MBA 或是日後找工作時,將會是一項很有用的經歷。
申請 MBA 時的考量
選擇 MBA 國家 : 看見優勢,逐步篩選國家
一開始選校是以美國為主,但也有跟同學一起討論歐洲的選擇,因為歐洲的學位取得成本比較低,近年來一些學校的排名更是不輸美國,不過大環境下美國的 MBA 學位單就就業機會和薪資方面來看,數據上表現確實更為突出。此外,相較於美國,歐洲企業比較不重視 MBA,不管是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舉凡 LBS (倫敦商學院)、劍橋、牛津以及 HEC Paris (巴黎高等商學院) 等,雖然 MBA Ranking 很高,提供的課程、師資皆非常好,但是回到求職方面,雖然當地的市場提供很多的工作,但是卻鮮少開出只給 MBA 學生的機會。
我有很多朋友在歐洲讀 MBA,他們常說會專門開放給 MBA 的職缺,反而很多是美國企業的歐洲總部或分公司。因為我的目標是留在當地工作幾年,因此留在當地的難度會是一個重要考量。美國很多大企業會提供只給 MBA 的畢業生的職缺,也較注重 MBA 的學歷和經歷,企業願意開出的薪資也比歐洲高很多,雖然生活費、學費也很高,但是以整體「投資報酬率」來說,並不會輸給歐洲 MBA,而且我非常嚮往在美國生活幾年。
MBA 選校 : 腳踏實地,選校考量因素
對於 MBA 求職導向的定位,Networking、企業認可和校友資源在內的每個環節非常重要。我的最終目標是留在當地工作,因此優先考慮美國 Top 20 MBA 學校。雖然排名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在申請實習或全職工作時,我認為 Top 20 學校在美國拿到工作的機會,相對於 Top 20 以後的學校高出不少,從各間商學院每年公佈的就業率、薪資水準都能看出端倪。
我想做的 Corporate Finance 並不是 MBA 的主要出路,前三大職涯選項分別是管理顧問、投資銀行以及 Big Tech,大概 60 -70 % 的畢業生都會選擇這三個方向,換而言之,Corporate Finance 面對的競爭者相對較少,因此讀美國 Top 20 商學院中無論哪一間,對我來說可能結果不會差太多,所以我並沒有執著非申請 *M7 Business School 不可,而是在清單中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學校。
校友網絡很重要,身處美國很多時候要靠校友去 Networking 才較容易得到工作機會 ,因此我主要是找校友網絡強的學校。舉例來說,申請名單中的 USC (南加州大學) ,它在亞洲擁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同時建立起校友之間緊密,中長期職涯若有考慮回到亞洲不失為一個好選項;另一間是 UT Austin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受益於它是德州最好的學校,當奧斯汀這座城市正在蓬勃發展中,全美眾多科技公司選擇從矽谷遷址奧斯汀 (或在德州興建辦公室),為當地畢業生創造無數的就業機會,屆時已經於當地發展校友網路已久的地主大學,將能為學弟們帶來更多推薦機會;最後是我最後選擇就讀的 Michigan Ross ,除了校友網路非常強之外,特色是商學院各領域間的串連非常優秀。商學院底下每個專業都會有各自的排名,像是行銷、供應鏈管理、商業分析等領域, Michigan Ross 和 Stanford 是在不同分類裡佔有最多 Top 10 的 MBA 。
Magic 7 (M7) : 美國商學院中最頂尖的七間學校,名單包含 : Harvard, Stanford, Wharton, Booth, Kellogg, MIT Sloan, and Columbia
地緣優勢 : 分析地理位置,對於 MBA 職涯的影響
選擇學校時,我有特別考量到地緣關係的影響。舉例來說,如果想要申請金融業,建議申請東部的學校,很多校友畢業以後也都是在當地工作的,這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找工作的難度。Networking 的時候校友就是比較願意花時間和你講話,美國職場很注重校友關係,身為前輩的校友與否,受到的待遇可能就會有差別。
然而,我想做的 Corporate Finance 是幾乎每個產業都具備的職能,不一定非得要追求進入科技業或銀行業,因此學校地點相對不是那麼重要。對於想做科技業的人可能會有些影響,如果是 Google, Amazon, Microsoft 這種大公司,學校不管在東岸或西岸都不會差很多,但影響最大的是中小企業,例如我 MBA Intern 的 Ecolab (*Fortune 500 化工能源公司),它就會特別提供 Michigan Ross MBA 的學生額外的職缺名額。
注:Fortune 500 為《財星》雜誌評選出的前五百大美國企業,以營業額為選拔標準。
執行編輯 : 林軒毅 Bill
校稿編輯 : 宋智霖 Ryan
繼續閱讀 : Kechu 實際前往密西根大學商學院的親身分享,目前在紐約實習過得還好嗎?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