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 500 人物訪談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美國職場訪談專欄

我在杜拜、馬德里實踐社會影響力, Pre-MBA 國際職場紀錄 | Yale MBA

阿里巴巴 AGLA (Alibaba Global Leadership Academy)

Alston Wang


碩士學歷 : 

Yale University – MBA
耶魯大學 工商管理碩士

大學學歷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程 (廣告系) & 外文系 雙主修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Visiting Schola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ffairs)
麻省理工學院 訪問學者

清華大學 交換學生

目前職務 :

McKinsey & Company at New York – Summer Associate

過往經歷 : 

Alibaba Group (阿里巴巴) – Associate Director (Marketing & Innovation Initiative)

L’Oréal (Giorgio Armani) – Assistant 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

Bayer (拜耳) –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Intern

留學前的學經驗 : 大學階段的心路歷程

大學校系選擇:Liberal Art – 博雅與通才教育

「我怕,我怕就這樣,鼻頭循著地上鋪好的鐵軌,一個車站一個車站地爬完一生,頭都不用抬一下。我只是想站起。我只是想站起來而已。我只是想站起來,然後橫跨一小步,離開這條鐡軌。這樣很可怕嗎?」小野X李亞《爸爸,我要休學》

高中時期就讀台中一中時,一直是語文資優班的前三名,不料卻在升學體制最關鍵的大考失常,當時班上同學大約 8 成已經確認錄取台大。

其實在進入高中以前一直都是音樂班的學生,可能是因為經歷過從才藝、興趣導向到升學體制轉折,所以我從來不曾想像自己未來就學方向一定要往單一職業取向或領域發展,因此在志願選填時專精的科目如 : 統計、會計、地政就不在目標之內。

加上當時閱讀名作家小野與女兒之間的書信往來,我就好希望自己就學時也能不以職業導向的專業科目來限縮人生方向,因此偏向博雅式教育的科系成為我的首選。很想要把頭抬起來,多看這世界更大更廣的風景,哪怕不在鐵軌之上,也無所謂。

探尋大學發展方向 : 兩位老師的關鍵啟蒙

  • 高中啟蒙老師的創意教學:地理課上「時事為什麼?」思考大探源

高中地理老師的創意教學方式影響我很多,老師喜歡將世界地圖畫在黑板上,手指著某個地方,要我們舉手說出地理位置,最近發生哪些大事,用一則又一則的新聞時事引導我們思考與探源,指出國家之間發生的種族衝突,是如何透過其地理環境、歷史淵源、資源分配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社會邏輯和經濟狀況。課綱結合時事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引導式的授課方式給我很多創意反思。

這位老師同時還有一句時常掛在嘴邊的名言:「分數是人給的」,他非常不喜歡選擇題,因為人生也沒有選擇題,更沒有單一正解。他的課程總是幫助課堂上的學生們批判性思考,並鼓勵我們,帶領台灣第一屆到新加坡參加模擬聯合亞太高峰會 (ASEAN Plus Summit),鼓勵我們高中就出走去多看世界,看其他國家的高中生如何思考事情、在辯思中一層層的找到我們所屬國家 (delegated country) 的地位,並嘗試用我們有限的知識去探討解決複雜問題的可能性。除了深深的更加謙卑外,也幫助我養成定期反思自己人生。世界真的太大,而我們真的太小。

  • 大學課堂反饋:大學是高等教育中的基本教育,旨在興趣探索,而非學科專業化

身為政大國際發展書院的第一、二屆學員,當時總導師季教授 (Tsung Chi) 也是影響我後來決定申請赴美就讀國際關係的啟蒙教授,他告訴我大學階段不用侷限於學什麼,所謂的大學,就是「大大的學」,他也是第一個在我迷茫時候,深深讓我重新相信自己的恩師。季教授提到,在美國的博雅教育志在探索,探索學生未來想要收斂或專精的學位是什麼?那才是大學原本在學的。

既然大學不是在學專業,我認為大學生涯還有一個重要面向:學習如何跟自己和社會互動、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你心中渴望的熱情所在。

記得那時一些朋友在國外唸大學,從不需要選擇專業。一路探索到大三大四才慢慢聚焦自己喜歡的主修,而若真的有興趣,大學後選擇就讀學士後預科、醫學法律等科系都是完成大學之後才實行。不定位在職業導向的專業訓練,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大學,去幫助我們去思考形塑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而在成為那樣的自己需要哪些能力的養成,進而選擇想選修的專業。縱使在台灣讀大學,還是很不甘心全然順著主修的課程編排往下走,才會更多的真的捲起袖子抬起腳,去走走看一些令人期待的荊棘路。

大學校系選擇:Liberal Art - 博雅與通才教育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大家都根深蒂固觀念,不過當看見世界才開始瞭解箇中滋味

如何探索志向與興趣 : 興趣是找出來的 Explore as more as possible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雙主修外文系和傳播學院課程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在外文系聽幾零年代英美文學精神很不濟,教學類的課程內容讓我難以適應;傳播學院則接觸廣告學原理、新聞倫理,其中廣告學創意原理談到「每個人人生的薰香,要往內尋找」,初次聽聞這個概念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似乎可以思考很多事情時並沒有要求一定要得到標準答案;不過外文系的文化研究課程,我發現自己對於「生活在每個時代的人,他們到底是如何想事情?」這類大哉問十分著迷。我對探討人事物背後宏大的觀念思考很有興趣,相對地,分類越細瑣越實務面向的學科,我的熱情就熄滅許多。探索自己的興趣是個抽絲剝繭、分析的過程,單一科系的課綱設計確實不容易達成面面俱到,不過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部分與元素。

強烈的自身喜好卻是把雙面刃,可以是分水嶺也可以是侷限性,這反映在我大學在學期間成績不是頂尖,因為自我喜好太明顯。我們課上有個教授曾提醒我,太自我導向出發反而會侷限自己的可能性,當一個人的小聰明和自我中心出現太多時,好像我也喪失了自己原本想「大大的學」廣為探索的機會,我反而沒有深入探究而只學到皮毛,廣博卻失去通透、缺少反饋這很可惜。當時的系主任林質心教授更是提醒我,熱情終有熄滅的一天。但只有在遇到挑戰與艱難時,還有不放棄的意志與勇往直前的決心,那才是真的興趣。

在大學時期的跌跌撞撞,雖然瘀青不少,但過程讓我慢慢了解,如果我們凡事都有預設,就無法和他人開啟對話和溝通,同樣若一個人自我主觀性太強,也就容易錯過嘗試的機會,學習時的縱、深都同等重要。

學習與實踐 : 兩項商業創意競賽,結下未來職涯淵源

  • L’Oréal Brandstorm 與「要試就試到底的我」

大學時期參加過的兩個商業獎項比賽直接或間接對我產生很多影響,啟發對未來職涯的興趣、影響後來人生嚮往的基本態度。

當時因緣際會,外文系學妹邀我一起參加比賽,只丟下一句 : 「贏了可以去巴黎」。 L’Oréal Brandstorm 是萊雅集團在全世界大學舉辦的 Global Marketing 競賽,會選擇一個牌子、一個商業問題,要研發商品的portfolio(不止單一商品)與研擬 Go-to-market strategy 與 360 度的行銷方案。我的價值觀是既然選擇嘗試就會全力以赴。當時的自己還不知道對行銷究竟喜好多深,只是發現對於 Marketing 如何去講好一個故事、帶出一個價值的很感興趣,沒想到最後我們真的一路過關斬將去到巴黎。

記得到巴黎的第一晚,萊雅集團在宴會場的大螢幕,放著「Power of beauty」,裡面是不同人種、不同膚色、不同性別的人,講述著美麗帶來的自信,因為外在的美帶給他們勇氣與力量,從內而外的煥發更自信的光彩。我相信著這份價值,我也願意去講這鼓舞人心的故事。說故事 (storytelling) 是多麼有力量與影響力的事情阿! 我深深著迷著,也隨後在畢業後加入公司。

  • Hult Prize:社會影響力的小種子,在我心中振奮萌芽

另一個賽事 Hult Social Agenda Prize 廣邀各界精英構想 Business Idea 企圖解決社會健康照護議題,競賽宗旨在於如何以商業構想做出實質社會貢獻和影響力,所以不限大學生參與,甚至可以與已經在執業的醫生、專家一同組隊。

我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但是醫療單位如何去廣建網路基群使資訊普及、使民眾願意做預防性治療?比如腎結石前期確診,只要多喝過濾水或許可以不用動手術,這是很好、很友善的預防性治療資訊,不過世界各地都有人們在得病初期不知道如此珍貴的訊息,等到必須開刀時一生積蓄花光,讓貧富差距的問題一直無法得到改善。

這項比賽在上海的決賽,主持人在台上要我們擁抱三個陌生人,向彼此說 ”Thank you for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謝謝你讓這世界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看見各國的律師、醫師都願意一起來想辦法,這個經驗讓我非常感動且精神振奮。參加決賽因此結緣了我與菲律賓一位內科醫生最後一起在菲律賓郊區小島的 internet base telehealth project (透過網路的連接串連時間有餘裕的醫生們做前期診斷)。

最後簡報前,主辦單位也邀請專門做社會企業的顧問來做工作坊,陪我們釐清一些遇到的困境。這場活動中,讓我看見有社經地位的人如何藉由自身的社會影響力 (Social Imapct) 回饋社會,過程中獲得的感動也影響我後來為什麼前往阿里巴巴工作,以及做出人生其他嘗試和選擇。

L’Oréal Brandstorm, Hult Prize 兩項商業創意競賽,結下未來職涯淵源
除了商業競賽成績帶來的成就感以外,過程當中的累積都隨之綻放在未來的職涯當中

大學國際經驗累積 : 參訪、交換學生與實習的不同體悟

  • 赴美參訪:我曾經有過的外交夢

大學一度想過將外交事務作為發展目標,選修國際關係相關課程、關注國際發展、瞭解各國歷史沿革,一切剛好符合我「大觀、廣學」的學科興趣。我也代表政大書院到東海書院說明 Liberal Art 的學習理念,為什麼探索這些「大大的學」對大學階段有良性影響,也因此政大教授才會鼓勵我申請到 MIT (麻省理工學院) 研修的機會。

我們一部分的訓練是海峽對談 strait talk,政大書院常與政大外交系辯論兩岸議題以及台灣民主的進程。當時對外交非常感興趣,在我的想像中外交官就是一個博學多聞的角色,透過自己的社交機制和技巧去跟他人達成協議以保護自己的國家。我們當時到美國 MIT 就是學習各種外交上的專業技能,也會跟著外交官一起生活觀察、參訪。

即使後來並沒有踏上外交的道路,但是我由衷感謝一切學習、體驗的過程,很多嘗試都為了更明確自己熱情身在何方。然現實如一盆冰涼的水,因為這個近身參訪的觀察與了解,明白實際從事外交生活的甘苦,包括人際關係、小孩就學和薪資水平等,以及外交官本身身份敏感所具的自主權和局限性,真正需要考量的因素遠比當初的設想還更複雜 (通過外交特考、在台灣國際處境現實下從事外交事務) 。但一樣,從不後悔真的做了這個常識,我始終相信在自己還沒有實踐之前,不要輕易下地論或是聽從別人的觀點,每個人的際遇都很奧妙,也要相信自己的心會帶你到該去的地方(或引領你離開你不開去的地方)。

  • 中國:不只是品酒,品味北京清華交換

繼美國 MIT 參訪、歐洲巴黎的 L’Oréal Brandstorm 決賽之後,我也想親眼見證正在崛起的中國,因此大三申請前往北京清華大學 (Tsinghua University) 交換。

契機是認識來到政大交換的北京清華同學,他很熱情的邀請我到他的母校體驗時下 (2014.2015年) 最熱門的品酒課 (Wine Appreciation),因為課程近乎一位難求還主動幫我搶課。友人盛情邀約之下,加上正逢中國科技、經濟崛起的雙重誘因,我決定利用交換機會瞭解、探索中國。

我的交換期間總共就選修兩門課 : 品酒課、國際關係課,其他時間盡量參加校園活動或把握機會與當地學生交流,北京清華的國際排名比台灣所有學校都高,藉此機會學習他人的長處,當然可能體會許多觀念、想法對台灣學生來說會產生不小的衝擊,不過這也正是交換學生有趣之處。

不過緣分真的很奇妙,即使我只有選修兩門課,剛好在報告時的表現引起在北京拜耳工作的學長注意,經由他的推薦讓我有機會在交換期間獲得實習的機會。一個禮拜,兩天校園生活、三天拜耳實習的生活是很好玩的一段時光,我當時主要負責的 Project 大方向是將拜耳品牌、產品、服務,連結潛在合作的產業或事業體。同時也因為在一場 networking event 又被邀請到一個創業圈的聚會,也加入36氪創業孵化器的實習。

大學國際經驗累積 參訪、交換學生與實習的不同體悟
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北京清華大學的所見所聞,可能並沒有對後續職涯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卻幫助我認識自己、梳理未來的脈絡

大學畢業的職涯發展

畢業出路 : 如何評估升學與進入職場的選擇

當時我面臨的選擇主要有三個選項 : 出國留學 (升學) 、海外工作與回到 L’Oréal 工作

  • 出國留學 (升學)

首先,出國留學對我而言有兩個疑慮,一、存款上的考量,因為當時存款不多還是需要仰賴家中的經濟支持 ;二、出國留學的專業選擇,根據整理思緒後以下三個可能是比較符合個人興趣的專業領域 : 

  • 心理學:完成博士學位後,可以回到校園任教,或是擔任心理諮商師。
  • 商業相關:進入頂尖外商,擔任儲備幹部,有更高的起點與事業
  • 國際關係:進入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工作 

畢竟事關大筆的學費開銷與時間投入,於是我針對過去出國留學進修以上專業領域的校友們的出路進行調查,發現心理學、國際關係的發展大致上與我期待的職涯道路不同,刪去法之下只剩下往商業相關的碩士專業進修。不過假設商科碩士較好出路是進入外商、擔任儲備幹部的話,如果能跳過碩士階段直接達成,不就等同於省下數百萬學費加上一、兩年的時間成本嗎? 同時手上也有了工作offer,因此留學暫時不放在畢業當下的首選。

  • 出國工作 (德國)

我當時瞞著身邊的家人、朋友們偷偷的申請過德國 Adidas 總部的全球儲備幹部,過程意料之外的順利一路進入最後一輪的面試,公司會支付機票、住宿讓所有應徵者飛到德國參加最終面試,不過不幸的是面試日期正好跟 L’Oréal 延長給我的最後到職日是同一天,只能二擇一的情況放棄飛往德國的機會。

其實事後回想起來,因為害怕對於英語、德語的工作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歐洲市場、文化都需要重新適應的狀況而退卻,當時的視野確實不夠開闊。既然我能夠憑藉實力取得 L’Oréal MA 的機會,即使當年不幸從德國鎩羽而歸,我應該也有很大機率可以在其他 FMCG 公司取得儲備幹部的職位。但人生不就是如此,後悔與想像總是美好,但多練習幾次去面對這些可能的懊悔,一切也變得沒那麼令人害怕了。

  • 台灣工作

不過還是補充,我並不後悔留在台灣展開第一段職涯,因為 MA 的過程確實為我後續的職涯道路提供許多養分及想法,因此我仍感謝當時的決定。

我能夠取得 L’Oréal MA 機會,其實就是贏得 L’Oréal Brandstorm 後收到的 Return Offer,因此我其實也是到實際上進到 L’Oréal 工作後才得知原來商科學生有所謂「四大夢幻外商 MA」的說法。身為非商院學生,第一年在跟同事相處之下,真的學到很多!

*四大外商 : 嬌生 (Johnson & Johnson)、寶僑 (P&G)、萊雅 (L’Oréal)、聯合利華 (Unilever)

L’Oréal 儲備幹部 (MA) : 輪調制度

進入公司一開始被分配到的職能是 Marketing ,Brand Marketing 一般是 FMCG 公司投入最多資源的單位,當時的老闆也把 Marketing 比喻為 FMCG 產業鏈的火車頭,因為一個規劃完善的行銷策略是需要充分瞭解 Supply Chain ,Trade Marketing, Sales, CRM, Digital ,當對所有環節都有足夠背景知識與經驗時,行銷人員才能知道上市某個產品如何建立品牌形象與提供 360 度的行銷策略。

很幸運的是,儲備幹部 Rotation 期間先後參與過集團許多品牌專案,包含 : KIEHL’S (契爾氏)、 Clarisonic (科萊麗洗臉機)、 Lancôme (蘭蔻) 以及待最長時間的 Giorgio Armani 四個品牌。

不過縱使品牌、行銷工作確實有趣,卻也有存在台灣作為 Local Market 的悲歌。例如當我想讓 KIEHL’S 的勇敢形象更凸顯時,如果能與哈雷機車或登山攀岩者進行聯名的創意發想和行銷企劃時,我發現大公司內每個行銷人員的職責切分相當清楚,實際上自己可以帶來的 Impact 極具侷限性。

大學畢業出路 如何評估升學與進入職場的選擇 - L’Oréal MA
陰錯陽差放棄前往德國職場的門票,加入法國品牌的決定卻讓我在職涯前期的技能培養無比扎實

L’Oréal : 公司內轉換的發展潛力和契機

當我開始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影響力與成長曲線時,數位行銷或許是個新選項,可以觀察到公司對於數位行銷的需求及預算不停增加。作為 Local Market,如何擁有話語權是一件相當困難的課題,如何提出連總部主管都不知道的資訊去讓他們留下印象,數據分析結合數位行銷與創新是能夠讓自己表現被看見的可能性,往上一層也許才能一展長才。

我認為很創新、很酷的跨界聯名暫時無法達成,單純的數據分析、CRM 管理並不能滿足想發揮擅長領域的渴望,因此我在數位行銷的數據分析中結合創新 (innovation) 找出平衡點。我如何從數位行銷中找到機會,不管是跟 Google 或新的跨界夥伴談合作 (跨領域合作),既然針對品牌之間的合作較難以達成,技術、產業之間的合作反而也是好玩的新嘗試。公司願意付錢讓我嘗試行銷領域的新可能性,也促成我的職涯方向往 Digital 發展的契機。

職涯轉換 : 定期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涯發展

任職於 L’Oréal 兩年半的時間,雖然我確實學習到許多行銷、品牌端的實務技巧與產業經驗,不過回想起大學時不斷督促自己廣泛學習的初心,當前卻只聚焦在眼前被指派的工作或任務,不時就會出現讓不安情緒彷彿受困於現況。曾經有人說過如果對於當前公司的職涯發展感到迷惘,你可以觀察自己的主管、大主管預見未來五年、十年順利升遷的情況,作為頂尖外商 L’Oréal 不乏畢業於美國 M7 的校友,而他們的工作模式確實也與我想像中的職涯設定不同,這種「害怕」也促使正視自己的迷茫與不安,並實際付諸行動。

L'Oréal MA 公司內轉換的發展潛力和契機
前往 Google Paris 出差討論合作項目,即使職涯第一站不在海外,身在世界級 FMCG 卻也不乏國際舞台的歷練機會

展開海外職涯起點

Oversea Study Trip : 職涯需要暫停、思考,生涯也需要休息充電

機緣巧合下,我在一場音樂欣賞會上認識 Oversea Study Trip 的發起人 Rosa Cheng,分享工作的心境後馬上被邀請參加她當年度籌備的新加坡  Study Trip。

我認為第一次 Oversea Study Trip 最大收穫 — 開拓視野、增加可能性,並非商學院背景出身的我透過 Brandstorm 進入到外商工作,因此我的很多想像被限縮在 FMCG 產業的品牌行銷,或是說被侷限在 Local Market 的框架之內。活動中不論是從當地產業 Host 、參與學員的分享才得知,原來大家嚮往的職涯道路如此廣闊,包含 : Big Tech (FAANG 等級科技公司) 、Consulting (管理顧問業) 、 Investment Banking (投資銀行) 或是 Startup (新創公司)。

新加坡的充實之旅徹底改變我過去看待科技業的角度與成見,原來科技不只是冷冰冰的產品及服務,他們甚至相較於 FMCG 產業有機會帶來更即時、更大的影響力。走出舒適圈讓我看見更多的不同,產業間的不同、市場的不同、Headquarter & Regional Office & Local Office 間的不同,吸收得更多讓我能夠對自己的職涯勾勒出更多的想像空間,心中擁有想像也更具備前進的動力。

也是這趟旅程,讓我更加體會到,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出所謂最好選擇,因為我們此刻都尚未解鎖所有選項。但只能積極的去探索,並打好手上的牌。

Oversea Study Trip : 學習旅程的真正涵義,學員彼此學習

每一座不同城市的 Oversea Study Trip 彷彿一場又一場的沉浸式的職涯體驗,不同產業的講者為我們分享產業趨勢、日常職務內容以及當地生活,甚至可以走訪辦公室體驗身為其中一員的感覺。

對我來說,Oversea Study Trip 有三個最實用的價值 : 

  • 打開視野的 Trigger (上一段落有陳述)
  • 讓你的想像成為實質

當我們走訪世界各地,透過每一位來自不同產業、不同公司的講者,學員們有機會真正瞭解最貼近現況的職場分享 (無論產業、職能或公司文化)。舉例來說 : 當我聽到來自 FMCG 亞太區總部講者的親身分享,我才瞭解到原來喜歡合作適合任職於亞太區總部,而喜歡累積實在經驗、上戰場的人可能留在 Local Office 會更自在。

當我能夠把過去的假設、想像得到現實驗證,就更有把握找出最適合發揮的舞台來累積經驗與實力,讓我更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涯藍圖。

  • 遇見一群平時生活圈以外的人

透過這場活動可以認識一群共同奮戰的夥伴及 Mentor ,我大致上會歸類為三種類型 : 大學生,非常早熟又有危機意識的學生們,因為動力和 Mindset 想為下個階段的開始找到最佳的解答 ;專業領域已經取得成就的工作者,雖然在本業擁有外人稱羨、主管讚許的成績,不過找不到對職業長久發展的熱情,希望能夠藉由外力在痛苦掙扎中做轉變 ;最後是像我一樣出社會一、兩年的新鮮人,認真接觸產業後開始對現況感到困頓迷惘,這也是活動中分佈最多的一群。

像是我的第一趟 Singapore Study Trip 與在 P&G 亞太區總部工作的 Gina 相逢 ,其實與 Gina 是 5 年前一起準備 GMAT 的戰友。除了聽她分享亞太區總部目前的趨勢與工作情況,她也分享給大家面對日漸國際化的 Regional Office 職場,如何堅強有力地表達自已想法跟建立自己的可信度,面對跨文化合作的團隊會面臨不同的困難與挑戰,作為國際工作者要如何保持堅韌、彈性、正向樂觀,是我從每位講者的分享中獲得最大的收穫。因為我發現即使整趟旅程每個人遇到的職場故事千奇百變,但大家都仍然對世界抱有希望且不間斷的付出努力。

Google Shanghai : Oversea Study Trip 學習旅程的真正涵義,學員彼此學習
Rosa (右一) 作為 Oversea Study Trip 每年為社群打點一趟又一趟的海外參訪,圖為參訪 Google Shanghai

前進杭州 : 在阿里巴巴展開遲來的海外職涯

嚴格來說,並不是因為參加 Oversea Study Trip 讓我產生出國工作是必然的想法,而是它幫助參加者完成心態上的建立與健全,出海工作的機會從來就不缺乏,差別只在你是否做好足夠的準備迎接挑戰。因此當接到 Hunter (獵人頭) 的電話時候,就決定試試看,沒想到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因為是特別海外經理培訓項目的 AGLA (Alibaba Global Leadership Academy) 需要面試到整個集團的總裁與當時的 CEO 馬雲,原本預計兩到三個月的面試流程,卻在兩週半內高效完成。印象最深的是我其實沒有在電子商務或是科技公司工作過,總裁在我上班期間突然打了電話來,要給我半天時間想想電子商務下一個里程碑的大哉問,並要我明早向他提出簡報。AGLA 的面試流程既有趣又有挑戰,當年我用了阿里巴巴崛起的歷史之路來聚焦「危機即轉機」的定調,分析全球電子商務局勢加入過去產業內經驗,後來拿到 offer 才知道這是由總裁直接特批的人事聘用,讓我可以用不到兩年半的工作經驗加入這個計畫 (因為通常是要 4-6 年工作經驗,並且 80% 的人都是歐美 MBA 畢業)。

阿里巴巴是非常鮮活的一家公司,或是說制度與員工的結合把公司文化活得相當鮮明。當我開始從事品牌顧問時,我也曾經研究過很多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公司,不過員工能夠清楚闡述公司文化的終究佔少數。我們姑且先不論是否對於公司文化的精神全數認同,但光是每個人都知道阿里巴巴的精神所展現出的凝聚力,它就自然而然可以源源不絕的產生向心力。

國際職場篇 – 杭州 : 企業全球總部的工作

杭州作為阿里巴巴的全球總部 (Global Headquarter),主要負責進行 Globalize (全球化) 策略向工作,如何規劃預算、監督全球辦公室即時數字,對我來說過於偏重整合合作經驗式的工作內容。因為阿里終究不算是品牌力很強的公司,因此不像是之前在精品業的品牌行銷,企業全球化部門與我原本想像有些微落差,執行面相較於決策拓展和創意發想的層面還是來的更頻繁,雖然是我職涯薪資最高的一份工作,坦言說能夠發揮個人能力的空間卻是最小。

工作內容上,身為 PM 投入最多心力思考未來的行銷策略,但同時需要付出同等的執行心力去實際支持每個部門的市場行銷。對公司、同事而言,我需要呈現自己可以掌握市場行銷,需要時也可以操作執行,儘管我不愛電商,但同樣可以把電商最重要的活動跟工程師協商。

科技公司跟精品產業的 PM 最大的不同,我認為是與工程師溝通的頻率、以及掌握的商業決策權,是要仰賴對市場的深刻認知、對終端使用者的了解,並扮演好將藍圖化為現實的魔術師。科技業 PM 每天都有無數的需求要和工程師們溝通。因此理解工程師如何想事情至關重要,當你要提出一個概念前,先預先想過工程師可能存在的質疑並一一解決 (畢竟雙方專業不同,思考事情的角度、出發點不同,可以減少許多溝通上的時間花費),如何去推動根據市場回饋而來滾動式修正,說服對方為何要優先投注時間、資源解決自己提出的建議。

國際職場篇 – 杜拜 : 中東市場拓展經驗,我的 Social Impact 旅程起點

儘管電商產業並非熱情所在,高比例的執行面工作內容也不是我追求的職涯目標,不過最大化自己的價值本來就是一種專業態度,當獲得主管、同事們的信任後,自然更有機會站上適合發揮長才的舞台。因為負責的市場 EMEA (Europ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進入阿里巴巴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我便轉調既熟悉又陌生的杜拜,重拾最喜歡且擅長的品牌行銷。

對阿里巴巴此類電商、科技公司來說,使用者基數是成長指標最重要的依據,因此如何擴大中東地區的使用者基數是我到任最大的任務。如果讓我選一件最有成就感、最喜歡的事件,就是能夠大膽嘗試在杜拜、中東市場發揮 Social Impact 、開拓女性消費者族群,讓大學時期 Hult Prize 在心中埋下的種子真正發芽。

簡單分享一下,明明是男女人口比例約莫各半的中東市場,網路消費主要族群百分之七十以上卻是男性,與我過往執行電商經驗挖掘男性客群的經驗完全不同,作為產業經濟主要來源的女性消費力隱藏去哪了呢? 原來在大男人主義盛行的杜拜,為女伴消費是為使男性符合自己的名聲地位的方式之一,消費目的在於裝飾女伴以襯托自己,而非滿足女性真正消費需求。

當地訪談很多女性包括當地網紅,發現很多女性同樣掙扎於沒有隱私的消費壓力,因當地網購多半只提供線上信用卡支付的選項,相對缺少貨到付款、開箱郵寄等服務。老公只要透過信用卡就可以查詢到老婆的消費記錄,因此即使有儲蓄或私房錢,但需要更輕鬆、具有隱私且避免追蹤的消費體驗。

阿里巴巴其中一個精神,在於推動世界各地的中小企業或各種賣家都能透過網路提供服務,所以阿里巴巴的普及性也很在乎社會價值,但營收仍是一項永續營運的重要考量。當時為了提出解決方案,希望編列預算發展自家或合作物流,讓平台得以在當地提供開箱郵寄、貨到付款。對於一個剛進公司不到半年的新進職員 (小屁孩),年資、年紀尚淺就想大刀闊斧的提出改革,從說服總部、中東的主管支持推動這項計畫,到增加其他相關團隊工作量的內部人際政治,感覺到身上增添許多期待也伴隨著壓力。幸不辱命,新的嘗試在一年內就開始收穫蠻好的成效,將預算改投入女性消費族群後,營業額取得明顯的增長。

國際職場篇 – 馬達里 : 如何兼顧營業額和社會職責?

進入阿里巴巴未滿一年,卻已經經歷過大大小小的里程碑,很幸運在杜拜的一切讓我獲得阿里巴巴公司內部的年度 《Global Sparkle》獎項 (Buisness Impact & Social Impact),隔年繼續被派駐到 EMEA 業績佔比最大的歐洲區,於西班牙馬德里繼續為公司、社會帶來新的改變。

西班牙近兩年的職涯裡面,我最想跟大家分享與 Olympics 合作的開端。當我開始融入馬德里當地的生活後,因為正逢 2020 年東京奧運準備展開,不時就會有朋友提到歐洲許多退役的奧運選手,其實卸下專業運動員身分後的日子過得並不輕鬆,但他們的專業性和個人運動精神仍舊顯著。得知這個消息帶給我很大的啟發,我當時試著構想如何抓住每個退役選手的風格精神,並連結歐洲當地傑出的青年創業家,以及阿里巴巴坐擁的中國龐大供應商去開發以選手作為主軸的新型態產品線,期待同時將營收效益回饋給故事主角、選手本身。

推動 Olympics 專案的過程,比起協助公司簽下知名 KOL、大型媒體合作夥伴都更讓我感動,雖然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專案延宕並無法在我的任期順利上線,不過也讓我明悟自己一直以來追求的成就感來源何在。為公司帶來業績成長對我來說更像是專業的展現,而能夠發揮多大的社會影響力則能夠展現自己的價值與使命感。

阿里巴巴國際職場篇 - 馬達里 如何兼顧營業額和社會職責?
不停在全球各市場實踐 Social Impact 以外,當然同樣秉持讓全世界的商家都能夠輕易參與,也將知名的電商節慶推廣至 EMEA

出國留學的動機

時機選擇 : 平步青雲的職涯發展時,選擇沉澱、回到校園

申請留學的考試成績 (GMAT、TOEFL),其實在大學畢業的當下就已經取得,只是我其實也會思考 : 既然目前在阿里巴巴績效表現很好、營收也高,更難得的是剛好遇到願意賞識我的老闆,甚至目前的薪資也是美國 Post-MBA 的水準,那我究竟還有需要完成曾經留學的目標嗎?

疫情發生之後,現況開始顛覆我原有的部分想像,正當我開始逐漸能夠發揮一些社會影響力,不過如果我沒辦法為公司賺錢時,上述的總總影響力是否還會存在? 過去兩年多來,公司之所以願意給我最大的彈性發揮所長,或許是因為我為當地市場帶來營收作為背書。這種不確定性的感覺讓人害怕,自己所獲取的資源跟真正的價值是否還是只能建立在營收之上。

重新作答 : 考量個人理念、社會關懷、創造企業利潤之間各方面的價值契合度

我一直有幫助零售商家數位化的想法,提供平台讓他們有更高的能見度得以存活,同樣也可以幫助公司實現盈利吧? 將大量的資源投注在市面上龍頭企業,但其實它們本身規模在平台上的曝光不過是錦上添花;現實卻是無法去執行我認為品質好,但欠缺資源的有機商家。雖然掛著令人稱羨的 Title 、領 Post-MBA 等級的薪資,真正能夠發揮的影響力卻不如預期中顯著,我開始陷入自我認同猶疑。

L’Oréal 兩年經驗幫助建立產業內的專業基礎,阿里巴巴的海外經驗則讓我自身業內經驗值暴漲,作為職場新鮮人的幾年,雖然過程中有些掙扎,但整體獲得超乎常人的成長。因為疫情緣故,公司暫停外派將我調回杭州總部,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沉澱並思考出社會頭五年來的積累。我發現此刻的成長速度其實也緩慢下來,既然當下也無法發揮自身相信的核心價值,何不去看看是否有其他機會可以嘗試? 若我真的相信廣袤的星辰大海,去探究更多那些我所「已知」外的可能性,何不即刻出發?反正站起來,離開了鐵軌,或許還能不小心搭上太空船去趟月球呢!

Yale MBA 時機選擇 平步青雲的職涯發展時,選擇沉澱、回到校園
2021 年飛往美國,將在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展開我的 MBA 之旅

本篇文章為 Alston Wang 專欄訪談上半集 – Pre-MBA 職涯經驗以及 Oversea Study Trip 歷程分享,下半集文章將繼續記錄 Alston 就讀 Yale MBA 的留學故事,以及前往紐約勇闖 McKinsey 遇見的趣事與挑戰,敬請期待!

校稿編輯 / 執行編輯 : 林軒毅 Bill


延伸閱讀 : 更多就讀美國 MBA 台灣校友的經驗分享

我在全球前五大集團,美國 M&A 在做什麼? | UC Berkeley MBA (Haas)

談產品經理,從台灣 ASUS 到矽谷 Google 不同的產業特色 | UC Berkeley MBA (Haas)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

成為受訪者,分享我的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