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ston Wang
碩士學歷 :
Yale University –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
耶魯大學 工商管理碩士
Yale University – Master of Music (M.M.)
耶魯大學 音樂學碩士
大學學歷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程 (廣告系) & 外文系 雙主修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Visiting Schola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ffairs)
麻省理工學院 訪問學者
北京清華大學 交換學生
Tsinghua University Exchange Student
目前職務 :
YouTube (Google) at New York – Global Product & GTM Strategy
過往經歷 :
McKinsey & Company (麥肯錫管理顧問) at New York – Jr. Engagement Manager
Alibaba Group (阿里巴巴) at Madrid – Associate Director (Marketing & Innovation Initiative)
L’Oréal / Giorgio Armani (萊雅-奢侈美妝事業部 / 亞曼尼) – Assistant 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
如果想要瞭解 Alston Pre-MBA 前的學術背景、杜拜 & 西班牙職涯以及選擇 Yale MBA 的考量及校園生活,請先閱讀 :
音樂班出身,如何在 L’Oréal 與阿里巴巴發掘自身價值站穩全球舞台
Yale MBA | 歐洲飛行日誌到定錨常春藤 : 重啟人生,實踐商業與社會雙贏
踏入管顧業的美國紐約職涯:麥肯錫的探索與學習
為什麼選擇 McKinsey (麥肯錫) 作為第一份實習?
MBA 畢業後的第一份實習,我選擇加入 McKinsey 位於紐約的辦公室。選擇管顧業,一方面是因為我想繼續探索、體驗在美國生活的感覺,管顧業提供接觸不同產 業的機會,不必過早侷限於特定領域,符合我延後最終職涯選擇的初衷。另一方面,管顧、科技業和投資銀行畢竟是當前少數較願意為國際學生提供工作簽證 (OPT、H1B) 的行業,這也是很現實的考量。
至於在包含 MBB 在內的幾家國際管顧公司中選擇 McKinsey ,除了它靈活的全球人力調配模式 (Global Staffing Model) 外,更重要的還是「人」的因素。面試過程中,我感覺麥肯錫的合夥人和員工很重視人的價值。
印象最深的是和一位合夥人的談話,他相當灑脫的只投入八成時間在麥肯錫工作,專注於他感興趣的專案;其餘時間則追求個人興趣,最酷的像是考飛行員執照。他告訴我,如果我想在探索興趣的同時,也能運用自己的專長,那麼管顧業是理想的選擇。我可以選擇做我擅長的消費零售或電商專案,同時如果想更多投入工作時,也可以探索其他產業。這番話深深打動了我,因為他說中了我最在乎的點:我既想保有選擇權去探索未知,也知道自己喜歡和擅長什麼。管顧業似乎能提供這兩者間的平衡。因為和他的這番談話,我最終選擇了 McKinsey。
從曾經 Overseas Study Trip 的受益者,到成為臺灣新生代在紐約的橋樑,為良師益友以及新朋友們導覽麥肯錫紐約辦公室。
美國實習期間的關鍵時刻
在麥肯錫的實習只有兩個多月,主要參與一個飲料產業客戶的行銷專案。因為行銷是我最擅長的領域,當時我發現團隊提出的一些策略和建議,雖然理論上說得通,但感覺有些脫離實際,缺少了行銷中「藝術」的部分。我直接向團隊和合夥人表達了我的看法,指出了我認為不合理的地方,並分享了過去在萊雅總部操作全球性行銷專案的經驗和思考方式,提出更貼近市場實務的建議。
我的專案合夥人是一位匈牙利人,他後來告訴我,作為非英語母語者,在顧問公司其實比較吃虧,他自己也如此一路走來。但他覺得我做得很好的一點是,我並非在每個會議都發言,而是「在關鍵時刻發聲」(Speak when it matters)。當我有把握、知道為什麼某些事情不對勁,並能提出有根據的觀點時,我才會表達。這種敢於說出不同意見,並提出建設性想法的態度,加上遇到賞識我的 Mentor,可能是讓我拿到 return offer 的關鍵。
美國管顧業的學習與體悟
在 McKinsey 工作(含實習)約兩年的時間,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可以分為兩方面:
第一是結構化思考與溝通 : 公司非常強調金字塔式溝通 (Pyramid Communication),要求顧問能迅速抓住重點,用精準的語言向上匯報。我們不僅要做細緻的數據分析,更要花時間思考「所以呢?(So what?)」,時刻在腦中形成一個單頁摘要。如此一來,無論是合夥人、專案經理或客戶提問,當下都能立刻點出重點和方向。這種訓練讓我養成習慣,做任何事都先釐清現狀、目標、差距以及達成目標的計畫。直至現在,儘管工作的產業變換,結構化思考能力仍是可轉移的職場技能。
第二是數據分析與建模能力 : 我過往所任職的公司 (萊雅、阿里巴巴) 的職務,其實不太需要使用到 Excel。直到來到麥肯錫大量的實作,讓我真的學會如何運用 Excel 進行複雜的數據分析和建模,感覺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看到同事們產出的高品質模型和分析報告,才了解原來 Excel 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同時,我也從和合夥人及客戶高管的互動中學到很多溝通技巧。看到經驗豐富的合夥人如何將複雜的內容濃縮成精簡的匯報,以及客戶高管們如何在高壓和不同意見下,仍能巧妙地運用溝通技巧推進事務,都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一些從銷售背景出身的高管,他們的溝通方式非常親和且有效,讓人覺得和他們合作很愉快。這些都是在管顧業才能獲得的寶貴經驗,我相信也是為什麼離開管顧業都會馬上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
然而,也有一些經驗和我原本的想像不太一樣。 很多人說,在顧問行業中,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對一個全新領域提出專業見解。實際體驗後,我發現,至少在我熟悉的領域,顧問並不一定是該產業的深度專家,而是依靠快速學習和結構化思考來彌補知識差距。這樣的工作方式也帶來了另一個挑戰:效率問題。 為了確保建議的合理性和可落地性,我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各方反覆討論、驗證假設。我們會向內外部的專家請教,不斷地「社交化」想法(socialize ideas)、進行「壓力測試」(pressure test),不斷確認方向的可行性。有一次我參與一個保險業的專案,起初對該產業毫無背景知識,僅能透過資料蒐集和假設驗證反覆推進,甚至一天之內方向被推翻重來三、四次,最後依靠大量的會議和專家討論,逐步收斂出合理的建議。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即使對領域不熟悉,也能在短時間內交付有說服力的成果。但也讓我觀察到,顧問在特定產業的深度知識和工作流程上,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很有啟發性的學習:理解這種運作方式背後的邏輯,並思考如何在保持嚴謹的同時,提高效率和專業深度。
投入 McKinsey 的管顧職涯,除了個人專業能力上的提升以外,也結識人生中的摯友,作為同在異鄉打拼的過客相互扶持。
(因為無法公開辦公室的影像,跟讀者們分享一些辦公室角落以及曼哈頓高樓辦公室的景觀)
管理顧問公司的日常:出差、協作與團隊文化
在麥肯錫紐約辦公室工作,如同大家對於管顧業印象中的工作模式,周間必須面臨的頻繁出差。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大公司的總部都設在紐約這樣的大都會,但事實恰好相反。為了降低租金和營運成本,許多大型客戶的總部其實設立在紐澤西州的某個小鎮、奧斯汀,甚至是克里夫蘭等城市。因此,如果我們想和客戶有更近距離的接觸、培養更深厚的關係就必須親自前往客戶的所在地。
尤其在後疫情時代,面對面的互動更顯重要。這不僅是為了提升協作效率,更是為了建立信任。顧問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處理客戶關係 (client relationship)。我們親自到客戶的辦公室一起工作,為了展現我們謙遜、願意腳踏實地支援他們的態度,而不是在遙遠的紐約高樓中對他們「下指令」。
出差主要有兩種模式 : 第一種就是前面提到的,前往客戶所在地 (client side) 進行會議和協作;第二種模式則是為了團隊內部的凝聚與溝通,我們稱之為 Co-location。有時候,為了配合合夥人 (Partner) 的時間,我們整個專案團隊,無論成員來自哪個辦公室,都會一起飛到合夥人所在的城市例如 : 洛杉磯,進行集中的會議和團隊建立 (team bonding) 活動。
至於出差的頻率,其實和負責的產業有很大關係。如果服務的客戶是金融業或總部在紐約周邊的零售業,那麼出差的機會就相對較少。我曾經遇過一位合夥人,一年只出差一、兩次,因為他的客戶全在紐約。但如果像我一樣,除了消費零售,還接觸酒商或其他品項,需要跨足的地域更廣,出差就會頻繁得多。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大概每個月會有兩個禮拜在出差。
公司在出差安排上也展現了彈性與人性化,通常出差時間是週一到週四,讓我們週五能回到自己的家中或辦公室。此外,公司甚至提供一項福利,在進行長途出差時,可以申請讓你的伴侶或家人一同前往,並由公司支付其交通費用,這讓顧問在辛苦奔波的同時,也能兼顧家庭生活。
每個禮拜搭乘商務艙飛往客戶城市,享受會議前後奢華料理的生活,為高壓的紐約職涯注入新鮮感。不過當出差越來越頻繁,飯店、客戶辦公室兩點一線成為日常生活,新奇褪去後,取而代之是什麼呢?
管顧業與過往產業的不同之處
如果要回想管顧職涯中最有成就感的專案,其實不容易用單一案例來定義。顧問的工作中,雖然經手的案子各具挑戰與價值,但很少像我在阿里巴巴推動中東市場專案時,帶來那種深刻且持久的情感共鳴。 如果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協助大型軟體公司導入 AI 的專案。當時生成式 AI 剛剛受到關注,我們在短時間內完成對客戶全球五大業務部門的全面影響分析,評估 AI 對組織和客戶帶來的風險與機會。 在討論組織重組方案時,我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重點不該只是精簡人力、降低成本,而是透過重新訓練員工、深耕企業文化,幫助他們成長、激發潛能,放大他們能夠創造的價值。換句話說,與其簡單地裁減,還不如把這次轉型當作一次提升組織韌性和人力價值的契機。
顧問的建議最終會如何被執行,我無法完全掌握,但能在策略設計階段提出這樣的視角,讓決策者重新思考人力的價值與可能性,對我來說,就是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
加入 YouTube:文化衝擊與新挑戰
職涯轉折點:告別管顧,重回科技業
為什麼選擇離開 McKinsey ?其實我並不是非走不可,也沒有急著一定要找工作。但去年開始,一些因素讓我萌生了看看外部機會的想法。
在 McKinsey,獲得 Mentor 和 Sponsor 的支持非常重要。所謂 Sponsor,就是相信你、願意把你拉到他們專案中,並給你晉升機會的合夥人。然而,去年經濟環境不佳,我最擅長的奢侈美妝、消費零售和行銷領域的案子大量被取消或擱置,導致許多專注於此領域的合夥人業績下滑,晉升機會減少。從去年初到年底,我認識的好幾位信任我、合作愉快的 Sponsor合夥人都陸續離職。甚至,我們消費零售領域的後勤研究團隊 (Capabilities team) 在未告知該領域領導合夥人的情況下,被裁掉了三到四成的人。
這種情況下,我發現自己當初加入麥肯錫最重要的理由——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專案,同時探索其他領域的目標可預見的未來中已經很難實現。如果維持原樣就是沒有案子可做,影響績效評級;或是得去投入我不喜歡的產業,像是較沒有受到衝擊的化工或重工業。而我過去兩年學到的結構化思考、溝通和數據分析能力,感覺成長曲線也開始趨緩。
如果目標為繼續晉升,我勢必得專注於某個產業和職能。但在我看不到的未來裡,我無法依靠消費零售和行銷這個組合往上走,因為沒有足夠的客戶支持。如果必須選擇我不喜歡的產業才能晉升,那又違背了我當初加入的初衷。
以上種種矛盾之下,我覺得留在McKinsey 的意義逐漸失去。所以也開始留意工作機會,主要還是鎖定大型科技公司。不到一個月內就遇到 YouTube 的招聘人員聯繫我,介紹一個在平台上結合策略與營運(Strategy & Ops)聽起來很有趣的職位,嘗試瞭解與挑戰看看也無妨,經過5-6關面試一個月後就收到錄用通知。這並不是一個預設好的計畫,而是當我意識到當前環境無法滿足我的需求和期待時,自然而然發生的轉變。
美國職涯考量的邏輯 : 個人經驗分享
轉職時其實有發生一個小插曲,在我決定離開 McKinsey 時,其實還有另一個來自一家美妝品牌的 offer,職位是行銷副總裁 (VP Marketing),薪水(包含股權)是 YouTube 提供 Package 的兩倍。可能正當用人之際,對方聯繫非常積極,甚至願意讓我每週一到四在洛杉磯工作,週末飛回紐約並支付機票費用,也承諾會協助辦理綠卡。但他們也直言,無法保證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我可能會需要全球協調時差,甚至週末也要工作。
考慮到美妝品牌很少為外國人辦理身份,即使他們承諾,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也很高,我最終還是選擇加入 YouTube。這個決定背後,是我對工作內容、生活品質和長期發展的綜合考量。
企業文化 : 來自矽谷的文化衝擊
由於留學和工作經歷主要在美國東岸,加入 YouTube 之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來自矽谷的工作節奏與氛圍。入職第二週,我前往加州 San Bruno 總部出差,發現下午三點半後辦公室的人就明顯少了。對我來說非常新鮮,因為我的團隊負責全球產品推廣策略,角色既要制定戰略,也要協調執行,工作強度並不低。但在這裡,大家仍然很重視下班與休假的界線。即便遇到緊急任務,當天結束就是結束;如果有人因病請假兩三週,他的工作也會由團隊成員自然承接。 這種對個人生活邊界的尊重,無疑讓人感到健康、可持續,也讓團隊運行更依賴協作。但與我過去在諮詢業的高強度、高標準相比,這樣的節奏和期望水準呈現出不同的平衡點,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保有高標準的同時,兼顧可持續性和團隊合作。
另一個觀察,是科技行業相對靈活的流程與架構。相比更嚴謹的層級和流程設計,這裡的組織結構、資源配置,以及職涯發展節奏,似乎更受團隊定位、入職時機等因素影響。這種靈活性有助於創新,也對個人的主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我們團隊為例,雖然標準和期望較高,晉升節奏也因此更具挑戰性,但同時也塑造了強大的執行力和專業度。 在這樣的環境裡,如何找到合適的定位、善用資源並做出長遠的選擇,是我正在學習的重要課題。
外部到內部策略視角,從顧問到實踐者 : 技能轉移與新挑戰
從外部顧問轉變為內部策略角色,有哪些技能可以無痛轉移,又有哪些需要重新學習?
可轉移的技能:
- 數據分析與洞察:在海量數據中找出規律和洞見,這是顧問的核心能力,在數據驅動的科技公司尤其重要。我們能更快地解讀數字,並清晰地呈現。
- 由上而下的溝通: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向上級進行有效匯報。
- 利害關係人管理:在顧問工作中,需要應對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客戶,在達成目標的同時守住底線。這種能力在內部協調跨部門合作時同樣關鍵。
需要學習的技能:
- 深入的領域知識 (Deep Know-How):科技公司內部有許多非常細分的領域和不成文的規則。像我現在做的「信任與安全」領域,涉及複雜的政策分類、各種支持和上報團隊的運作流程。很多知識是經驗傳承,缺乏系統化的文件紀錄。
- 在混沌中導航:由於缺乏標準化的文件和報告結構,要了解一個問題,往往需要詢問多個不同層級的人才能找到核心。每個團隊使用的數據維度可能都不同,難以進行直接比較。如何在這個看似混亂的系統中找到有效訊息,並理解那些隱藏在數字背後的「潛規則」,是我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我需要適應這種不像管顧業那樣結構化的工作方式。
信任與安全:在 AI 浪潮中守護平台
我目前在 YouTube 的團隊,很大一部分工作聚焦在「信任與安全」。雖然我之前的背景並非直接相關,但主管認為我在管理顧問時期所累積的跨領域、跨產業經驗,能夠帶來更全面的視角與更強的跨團隊合作能力,因此讓我參與這個方向的工作。
我的工作重心是如何在 AI 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確保 YouTube 平台的安全和完整性。過去,我更多思考如何利用科技創造商業增長;現在,則更像是退一步思考,如何為平台上的所有創作者和使用者,建立一個安全、值得信賴的環境,讓大家都能在這個生態系中持續發展。
這份工作之所以讓我特別投入,不只是因為它有挑戰性,更是因為它兼顧了影響力與價值感。比起單純的業務成長,我更希望我的工作能夠帶來正面的社會影響,幫助平台上的每一位創作者、每一位用戶都能安心創作、安心使用。這種兼顧商業與社會責任的目標,讓我覺得這份工作不只是「做事」,更是在「做對的事」。
過去的管理顧問背景,讓我習慣從宏觀的視角看問題,並且能夠快速理解不同領域的痛點、語言與邏輯。因此,在 YouTube,我能夠有效地促進工程、產品、政策等多個團隊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把大家的目標整合起來,推動平台既持續創新,又守護數以百萬計的創作者和使用者。這樣的工作,既充滿挑戰,也充滿意義。
未來展望:整合攻防,完整職涯拼圖
對於職涯的下一個篇章,我的期待是能夠整合過去的經驗,形成更完整的視角。
我從一開始在品牌端推動成長,到阿里巴巴做平台策略和合作夥伴關係 (例如奧運專案),再到管理顧問以第三方視角快速學習和應用,現在又回到科技公司內部,專注於防禦性的「信任與安全」工作。我感覺自己像繞了一圈,經歷了從進攻 (Attack) 到防守 (Defend) 的不同角色。
我希望未來能將這兩方面的經驗結合起來。無論是繼續留在 YouTube,還是未來可能回到品牌端,我都能擁有「進可攻、退可守」的能力——既懂得如何驅動增長,也了解如何在增長過程中,確保其符合道德、具備永續性。
尤其如果想在科技業深耕,同時理解技術、增長策略以及信任與安全這些防禦機制,會讓我看事情的角度更全面,或許也能在未來的浪潮中更穩健地前行。我計劃在未來一兩年內專注於當前領域,提升專業能力,做出貢獻(同時也希望能順利拿到綠卡)。之後,我希望能探索更多將「進攻」與「防守」策略結合的機會。
從不適應到熱愛,紐約的獨特魅力
在紐約居住將近三年,我對這座城市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剛來的時候,我其實沒有特別喜歡它。相較於我曾生活過的巴黎或馬德里,紐約的步調顯得更為緊湊和高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愛上這座城市。
我做選擇時,不喜歡被負面因素(推力)驅動。過去的導師曾提醒我,不要因為「推力」太大而做改變,因為那樣往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也不是內心真正想要的。所以,我不會因為紐約物價高、生活壓力大就想離開,除非出現一個我更喜歡、更想體驗的城市(拉力)吸引我。
我之所以越來越喜歡紐約,主要有幾個原因:
- 無與倫比的多元性:這座城市的多元性是全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生活在這裡,你能不斷遇到各行各業的人,像是百老匯的表演者、地產經紀人、航空業專家等。他們帶給你的視角非常有趣,常常能啟發你從未想像過的可能性。透過朋友的派對,你又會認識新的朋友,社交圈像漣漪一樣不斷擴散。
- 逐漸建立的歸屬感:當你慢慢擁有了各行各業的朋友圈,知道想看電影可以找誰、週末可以和誰一起打球、開車去 upstate 郊遊,生活的網絡會逐漸擴展開來,歸屬感也隨之而生。這三年來建立的生活圈和人際網絡是我非常珍惜的部分,也是當初那個 L.A. 高薪工作機會無法輕易讓我動搖的原因。
- 便利的地理位置與生活方式:很多人詬病紐約缺乏自然景觀,但這其實是個誤解。從紐約市區開車一兩個小時,就能到達 upstate,那裡有很棒的健行步道和農場直送餐桌 (farm to table) 的美味餐廳。搭火車同樣能輕易抵達濱海城市,享受新鮮的海產。更重要的是,紐約離我非常喜歡的歐洲很近,飛行 6-7 個小時就能抵達,這對於熱愛旅行的我來說,是西岸城市難以比擬的巨大優勢。
儘管紐約的生活成本確實很高,但就目前而言,無論是職涯成長、朋友的支持,還是這座城市源源不絕的活力,都讓我覺得非常值得。至於未來是否會在這裡長久定居、買房成家,那又是另一個需要細細思考的話題,期待未來有新的觀點能與讀者們分享。
Alston 給讀者的話,給同樣思考轉型的你 :
每一次選擇,都不會白費。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讓你願意全力以赴的問題,然後努力解決它。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