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 Chen-Kai 黃晨凱
大學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 戲劇學系
實習經驗:
Impact Hub Phnom Penh – Storytelling and Creative Communications Intern (臺大國際引水人計畫)
留學前的學經歷
校系選擇 : 北藝大戲劇系
訪談前回顧自己的求學時期,我的戲劇之路從國中開始。那時,我加入學校劇團,站上台演小丑,台下的笑聲讓人格外有成就感。高中繼續參加戲劇社,覺得表演像個魔法空間,每次演出都能讓我變成不同的人,把腦中的想法變成故事。學測填志願時,我對未來沒什麼明確目標。我覺得自己不是專才型的人,因此提前選擇侷限性太高的領域並不合適。此時,戲劇系進入我的視野,覺得它包容性強,既能學幕前也保有幕後的彈性,例如 : 燈光設計、舞台製作等。
於是,我瞞著爸媽報考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同時申請商管系作為備胎,當時想著萬一面臨反對也能搪塞過去。爸媽儘管沒有全力支持,沉默半天後還是勉勵我別餓死就好,期許能靠自己喜歡的事活下去。我鬆了口氣,覺得這是給自己的挑戰——不一定要把戲劇當職業,但同時也很好奇它會把我帶到什麼樣的未來。
轉學臺大戲劇系 : 原來選擇太多,或許更容易茫然
在北藝大的一年過得很充實,整天「沉迷」在教室、排練室之間,學習表演、燈光設計、道具製作等,突然習得這些雜七雜八的技能,有時讓我覺得戲劇系像極了童年的大玩具箱,想玩什麼都能挖到東西。然而,一年後我開始迷惘,身旁的同學大多有著立志成為表演者的未來願景,原來其他人同樣目標明確。反觀自己卻沒如此確定,想要的不只是站在台上,還希望探索如何把故事傳遞出去。此時,朋友提到台大戲劇系課程多元,而且豐富的校園資源還能提供雙主修的可能性,於是我心動決定轉學。
報考時,我的學業成績普通,北藝大的忙碌生活更讓我沒時間全心準備考試。沒想到正好碰上 COVID-19,台大那年取消筆試,改為線上面試加書審。後來聽說我是北藝大創校以來第一個轉到臺大的學生,兩個學校的老師還為此聊了一下。
確實如傳聞般一樣,臺大戲劇系的課程很多元,不僅能表演、編劇和導演。大二帶過劇場遊戲,發現自己喜歡帶動氣氛;大三寫了個夜市小販的故事,演完後同學說很貼近生活。這讓我覺得戲劇能與現實連結。然而,選擇太多也讓我開始茫然,臺大把選擇權全交給學生,卻不會有人告訴你該選擇哪條路,這種焦慮很有感染力,懷疑未來方向有時更是探索的動力。
某一次公演,我擔任助理導演,每天熬夜排練到凌晨。演出那天,其實已經瀕臨崩潰、累到甚至站不穩,但當觀眾鼓掌的那一刻,猛然讓我想起自己嚮往戲劇的初衷,我知道想帶給這個世界的是什麼能量。這經驗讓我感受到戲劇的團隊魔法,也讓我思考未來能不能用這種魔法做點不一樣的事。
雙主修生傳系:從舞台到新媒體傳播
大三時,我申請輔修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生傳系)。高中時就對傳播有興趣,覺得它比劇場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當年沒考上傳播相關科系,終於讓我在台大抓住雙主修的機會。之所以選擇生傳系,主要是因為它與戲劇有重疊,只是用不同的媒介跟方式說故事。如今新媒體讓表演者有更多的管道面對觀眾,讓我不禁想探索戲劇的浪漫能不能與傳播的實用彼此結合。
生傳系確實為我開了一扇窗,一堂傳播學的期末報告,我用框架理論研究新住民節目《我們一家人》,發現外包的單位時常把東南亞族群,單一、平面的塑造成勤奮小吃攤媽媽的刻板印象。過程中我和組員觀看不下幾百部影片,抓出關鍵字進而證實這個假說。老師很驚訝我們的毅力,甚至有機會讓我親自把報告分享給移民署的長官,他們後來更因此調整節目方向。作為學生,我覺得傳播不再只是課堂上的作業與報告,原來它還有改變現實的力量。
另一堂課,我研究逃逸移工阮國非的案件 (他因雇主剝削逃逸,途中被警察連開 18 槍身亡,輿論卻說他該死),我寫了篇小論文試圖平反,沒想到隔年真實事件改編的《九槍》就獲得金馬獎。電影院放映會上,我遇到蔡崇隆導演,親自跟他分享我的小論文與觀察,他感謝並勉勵我保持對不同族群的關注。我感覺到傳播這項工具的力量,能讓每個角落的小聲音有被聽見的權利。
創業經驗:與新南向越來越深的緣分
剛進台大時,我在學生交流版看到 Foodeast (赴憶文化) 的徵人啟事。創辦人是台越新二代,他想尋找推廣東南亞文化的辦法,這不正是我能貢獻的力量嗎? 我二話不說跑去應徵實習生,後來更成了創業夥伴。我們最開始的計畫是台越文化宣傳,目標是成立新二代劇團,用戲劇講述媽媽們的故事。雖然不是我發起的點子,但與我的生活很有關聯。我有兩個超過十年的新二代朋友,還有一個親戚是新住民,18 歲嫁來台灣,遭遇家暴和單親育兒的艱難,身邊的故事讓我對東南亞議題特別有感。
加入團隊後,我發現自己是唯一的非新二代的成員。他們聊起越南寒暑假和母親的文化,我聽得新奇又有些格格不入。他們提到小時候各種難堪的成長經歷,讓身為臺灣人的我不時感到難過,我才明白新二代在光是要獲得相同的對待,得費盡多少努力來融入。這讓我反思,如果某天在異鄉成為少數,到時會不會也想抹掉自己的不同。
創業中,我試著用生傳系的報告經驗分析新住民形象,用戲劇系的遊戲設計活動。我們計畫 2025 年建立劇團,把新二代的故事搬上舞台。雖然計畫目前不穩定,無論是資金或執行上都面臨不少難關,但我因此更想跨出去創造與東南亞間的連結,也成為我後來參加「引水人計畫」的伏筆。
(圖片取自 赴憶文化 官網)
東南亞留學 / 實習經驗分享
走向引水人計畫:隨緣的柬埔寨選擇
大四暑假,許多人仍未定下職涯方向而感到焦慮,研究所、工作、海外實習,眼前的選項多到讓人頭暈。「為什麼要在最能選擇的時候,反而把自己鎖死」,朋友不經意的一句話觸動到我。轉變心態的我,開始不急著尋找答案,只想反覆盤點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嘗試過。國際處的「引水人計畫」報名資訊出現在我的社群上,隨手查詢職缺,發現不少「沒專業限制」的企業與職務很適合隨性的我。好險計畫沒有要求英文檢定救了我一命,不然我發現時根本已經來不及報名。感謝國際處的專員們總是像朋友般隨時解答問題,讓我覺得有校方作為安全網,適時推我一把又不至於讓我摔得太慘。我心想 :「就去試試吧 ! 反正還年輕」。
經過幾輪的書審與面試,土耳其和日本的志願沒被錄取,最後被分配到柬埔寨的 Impact Hub。有趣的是,記得收到面試邀請的當下,我正在越南河內的青年旅館,馬上安排線上通話,隨性的聊著過去幾年與新南向國家的緣分,也提到終於在暑假來到當地,未來也想到更多東南亞國家親眼見證真實故事。
Impact Hub Phnom Penh : 實習工作分享
來到金邊辦公室報到後,我在 Impact Hub 的實際實習工作職務是「創業家社群管理」。出發前以為只是寫信、打電話、聯絡創業家之類的行政工作,但沒想到這地方完全不按牌理出牌。辦公室像小型聯合國,有柬埔寨、泰國、寮國、越南、法國、美國、墨西哥等九國同事,英文是共通語言。第一個月有一半的時間,我陸續跟公司各地辦公室超過 20 人進行「Catch Up」,每人半小時聊人生,實際感受到英文突飛猛進,還聽到各種人生故事,讓我驗證職涯確實不是一條封閉的道路。
工作內容超多元,起初是幫忙聯繫柬埔寨當地青年創業家,協助安排小型聚會,工作包含寫邀請函、安排場地日程及確認名單。後來同事發現我會剪片,問我能不能拍宣傳影片,我二話不說跟著扛起一台二手相機,跑到金邊街頭拍攝創業家訪談。過程中一邊嘗試、一邊學習,三個月發布五支短片,從採訪到後製都一手包辦,結合戲劇系出身的誇張剪輯,同事總是笑著說很有「台灣味」。
最意外接到的工作是桌遊任務,Impact Hub 2024 年剛好要發行氣候議題桌遊,他們事前知道我有開發桌遊的經驗,就讓我跟著參與專案。我負責提供海外玩家的視角、幫忙寫桌遊手冊、翻譯英文版本。
完成桌遊開發後,緊接著的大任務就是活動企劃,他們想把桌遊推到學校,合作皇家大學 (Royal University of Phnom Penh) 這種頂尖學校作為發酵的起點。第一場活動的反饋相當慘烈,學生覺得無聊,同事灰心到想放棄。事後,我提議用戲劇系的劇場遊戲,像傳球喊名字、組隊對抗等形式激起互動,第二天讓同事用柬語翻譯執行,沒想到氣氛直接翻轉。實習中的突發狀況,讓我一再將過去所學的技能串聯起來,真的非常有成就感。後來我們跨越三座城市,實際將新開發的桌遊導入到包含 Royal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gkor University, National University Battambang 在內的五所柬埔寨國內大學。
我與 Impact Hub Mentor – Tithamatak Chhim,平時就像朋友一般相處,時常關心我在當地的狀況。下班常一起騎摩托車去吃飯,與他女朋友三人兩台車邊吃邊聊。相較於工作上的數據 (KPI) 呈現,他們好像更好奇我每週在異國職場的新發現、新學習,更看重我的生活開不開心。這樣的職場文化跟台灣很不同,第一次讓我覺得工作不只是責任還能很好玩。
Impact Hub Phnom Penh : 金邊的下班日常
我平日下班最享受的娛樂是按摩,每小時 300 台幣,不但便宜還舒服到不行。或是與同事相約帶著野餐墊跑到湄公河邊,享用炸昆蟲、烤串大餐,聽著音樂欣賞河景。另外,我也愛去酒吧小酌 (當地調酒 120 台幣一杯),可以練習英文的同時,順便聽當地人喜歡分享什麼八卦。
最有趣的是我在金邊買了台二手摩托車,上班、旅遊交通全靠它,真的讓為生活增添許多樂趣,獨自一人橫跨 250 公里到柬埔寨境內最美的波哥山國家公園,最誇張的一次是騎六小時從金邊到胡志明市,邊境混亂到分不清自己騎到哪個國家,攤販都能講兩種語言,文化融合的現象都超有趣。
遇上像暹粒到曼谷八小時的長途路線,我也會改搭巴士,讓我愛上陸路旅行——成本低又特別。柬埔寨境內同樣很有看頭,暹粒的吳哥窟像觀光城,外國人比金邊多;南部城市西港像是末日廢墟,中國投資留下的清水模大樓人去樓空,騎車像在電影場景穿梭;貢布的胡椒很有名,從城市中能眺望越南復興島,近得像能走到卻去不了,東南亞國家的邊界模糊感很奇妙。
柬埔寨金邊 : 生活開銷分享
這趟實習總共開銷為 60,000 台幣,因為公司員工合租的房子剛好有空房,便讓我直接入住省下住宿費。每個月的外食生活費開銷大約 12,000、機票 10,000、娛樂費用 14,000。摩托車買賣沒賺沒賠,比租車划算,很推薦給接下來要去的學弟妹。不過如果是自行租房,金邊租房並不便宜,三房一廳大約要兩萬七,合租大約是萬元上下。
臺大國際引水人計畫 : 收穫與反思
相較於其他生活在臺灣的人,我已經相當頻繁的接觸東南亞文化,不過這三個月還是改變我對新南向國家的看法,讓我從邊界感強的人,變成願意擁抱模糊地帶的人,讓我看到東南亞的多元與活力。我開始覺得這些離我們不到兩千公里的地方,有太多故事值得探索。我希望把發現的新知帶回台灣,影響那些像過去的我一樣,只把目光鎖在歐美的人,讓大家知道其實身邊還有許多不同的全新機會。
Impact Hub 的流動文化震撼我,有人來半年就走,卻說是因為在柬埔寨的生活給足了養分,讓他有動力繼續挑戰人生。我開始覺得人生不一定要鎖定方向,如果有時間就多加嘗試。
目前我計畫畢業後到東協國家工作,利用這次的經驗作為敲門磚。引水人計畫讓我發現自己在「適應能力」上的長處,實習期間就走訪三個文化全然不同的國家,感受到成長讓我更有信心,甚至已經開始想像,未來在東南亞待上幾年,邊工作邊旅行,把這些故事串連起來。
最棒的是回國後的人脈串連,我認識了其他參加計畫的同學,聽他們分享泰國、越南的經驗,覺得每次的交流都讓視野又更寬闊一點。這計畫不只是個實習機會,更像一座橋,把我從台灣帶到世界。我完全不後悔參加,甚至想今年再去一次,看看還沒被發現的東南亞角落。
執行編輯 / 校稿編輯 : 林軒毅 Bill
本篇訪談由 WillStudy 團隊 與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 共同編輯/發行 (訪談時間 : 2024.12)
延伸閱讀 : 透過臺大海外交流計畫看世界,為學涯、職涯開創更多可能
臺大海外研究實習計畫 | 出國的意義與價值,在 WashU 看見的亮點
國際引水人計畫 | Genenet 助攻劍橋博士見習,進駐英國生醫聚落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