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up 外商新創人物訪談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美國職場訪談專欄

stanCode 創辦人 | 有幸進入史丹佛大學,我想將教育的感動帶回台灣

Stanford University - MSc.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Jerry Liao


研究所學歷 : 

Stanford University – MSc.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美國史丹佛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 

大學學歷 :

國立交通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目前職位 : 

stanCode 標準程式教育機構 創辦人

過往經歷 : 

Stanford University – John Stephens Jr. Memorial Award 

留學前的學經驗

大學的學習歷程

儘管身為一個以末段班成績錄取交大材料系的學生,我仍然擁有大學畢業想要出國留學的遠大目標,因緣際會之下跟我的導師 – 陳智 教授(現交大材料系主任)提及到留學的想法,他不但沒有潑我冷水,甚至用課餘時間協助我擬定大學學涯的指標任務,也把自己在美國留學的所見所聞跟目前的趨勢跟我分享,開始有許多明確的計畫待完成也讓我沒有時間妄自菲薄。

學業方面,真的很感謝周遭有貴人相助,我大學時期最好的朋友- 黃智揚時常指導我專業科目上不懂的部分,讓對於學習、考試不在行的我以 3.9 / 4.0 的成績畢業。研究經驗 (research experience) 方面,一直是教授持續叮囑我的重點,修課之餘除了在自己專題所屬的實驗室以外,也會到每個需要協助的教授底下的實驗室協助專案進行,豐富的研究資源讓我能順利在大學畢業就累積兩篇論文、獲得台積電 (TSMC) 獎學金以及系上教授以 Stanford 校友身分撰寫的推薦信。交大材料對我而言,絕對是人生至目前為止的「貴人」角色,我也認為如果當初進入的是台大材料或清大材料,可能後面故事的劇情都會全然改寫,對於系上教授、同學、實驗室學長姐伸出的援手始終銘記在心。

當年度最後包含我只有三位同學選擇申請國外的研究所,其餘 90% 都選擇繼續攻讀國內碩、博士學位,交大材料系同學們的研究領域大多圍繞在半導體(少數往生醫、能源)相關題目,主因還是與畢業後的就業首選 – 台積電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並沒有哪一條出路比較「好」,但是從進入大學開始,每個人都可以開始思考自己在未來四至五年的學習重點,可以很大程度幫助未來升學或就業有更符合實際需求的歷程檔案。

選擇留學的動機

因為爸爸年輕時去歐洲當背包客的經驗,他認為有機會能夠踏出台灣這個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所以家中非常鼓勵小孩有能力就到國外去闖蕩。另外一個原因或許是從⼩就喜歡和爸爸一起看好萊塢電影,開始對於美國文化、電影文化相當著迷,甚至⼀度思考是否要走上導演之路,因此很早便立定志向要到美國留學。

畢業時考量到兵役問題 (先完成兵役) 以及 GRE 、 TOEFL 考試的準備速度等種種因素,因此我決定延後於畢業當年度(2016)開始申請。當時對於職涯的想像比較模糊,我期許自己申請上美國名校之後,可以在頂尖學府研發新材料帶回台灣創業,或是畢業後進外商國際企業累積工作經驗再回台灣。

stanford SME program 選擇留學的動機
WarnerMedia 、 Sony Pictures、NBCUniversal 拍出一部部的經典電影,讓「美國夢」深植人心 / 圖為 WarnerMedia Studios

留學的評估項目 (國家、學校、科系)

國家部分,因為從小的美國夢以及一覽電影文化的願望,申請時並沒有考慮美國以外的研究所。而我的個性一直都是追求卓越,因此我希望自己可以擠進世界最好的學校和學程,為了提高自己被世界名校錄取的機率,我選擇繼續走材料相關科系的碩士學程的申請,讓大學時所累積的研究經驗可以得到沿用。選擇學校的評估則全都根據 US News 的排名來填寫,最後非常幸運收到的 offer 包含:

最後令我糾結萬分的選項莫過於 Stanford 與 Berkeley 之間的抉擇,前者排名高一名,但後者卻附帶 $20,000 (600,000 新台幣) 的獎學金。因為家中在我之下還有兩個小孩,實在是不想要在留學方面造成太大的經濟負擔,不過爸爸要我不去煩惱「錢」方面的問題,即使用房子抵押貸款也要讓我接受最好的教育。

其他因素還有包含, UC Berkeley 所開設的 MSE 學程只有 9 個月的時間,因為當時對於未來職涯發展的脈絡還沒有非常清晰,我也希望用更長的時間來探索畢業發展與瞭解當地的產業狀況,因此選擇最後選擇 Stanford 的 offer 。

Stanford University - MSc.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史丹佛校園攝影 圖片提供 / Jerry Liao

Stanford University 史丹佛大學學習經驗分享

過去在台灣的升學體制之下,我沒有辦法想像所謂「好」的教育是用什麼形式或情境呈現,直到進入成為 Stanford 學生就讀完第一學期,我才見識到所謂各項指標都突破滿分的教育,一個過去不擅長讀書的學生親眼見證學習、教學這項目被重新定義, Stanford 這所學校充滿魔力,對我來說,它可能是電影 – 哈利波特中「霍格華滋」般的存在。

Stanford MSE program 課程設計

MSE program 的課程設計,不論是從專業深度、實用性等指標都出乎我預期的滿意。舉「熱力學」這門課來說,在台灣的時候就有上過同樣的內容,相關的原理、公式也都爛熟於心,但學生始終不知道「學識」該如何轉換為職場上的「技能」,不過因為在 Stanford 開課教授本身就是協助能源產業發展的顧問,因此課堂上分派給學生的任務居然是解決 real world problems ,前半堂課教授在講台上探討的熱力原理,後半堂課就開始應用在解決電池效能優化的問題上,或是像實作課每個學生都要用自己的理解去作出一塊可以發電的太陽能板。整體來說,知道所學有可能被應用到何處的踏實感,真的讓學生在學習時的動力倍增。

再來提到的是關於跨領域學習的部分,每⼀位 Stanford 碩士生只需要修滿 15 堂課就可以領畢業證書,換算下來大約是一學期三門課,但套入上述 Stanford 教授的授課要求、學生的自我要求,就足以讓學生忙得不可開交、睡眠不足。而畢業門檻的 15 門課裡,扣除 10 門材料系上的課程之外,學生還必須要再跨系選修 5 門課。史丹佛大學也在選課限制上給予學生非常大的彈性,扣除掉師資、助教人力限制需要保留給該系學生的必修課以外,絕大部分只在網路上看的到的課都可以選修,像是當年度最火紅的 Machine Learning 課堂註冊人數就超過 1000 人。也正是跨領域學習制度,讓我重新鼓起勇氣、接觸程式語言。而我的人生也從那⼀刻起,岔出了⼀條路意想不到的路。

Stanford MSE program 教學環境

  • 師資方面

史丹佛大學的教授一字排開都是來自世界各產業的權威人士,可想而知每個教授對於自己負責領域的教學品質之高以及用世界頂尖人才標準看待學生,如果要我形容講課內容可以用「深入淺出」四個字涵蓋,短短兩三個月的密集課程,足以讓一個學生的學識從門外漢變成領域專家。

就材料系本身而言,碩士學程所提供的訓練非常扎實,就算大學主修材料的我都還是覺得充滿挑戰。除此之外,系上每⼀位教授的研究能力都是世界一等一、發表的期刊也都是頂尖。因此我在材料系收穫最⼤的就是進入 Chueh Group 做研究,這也讓我在畢業之後收到不少公司主動找上門的面試邀請,也讓我發現材料系在研究方面的經驗累積是遠⼤於學科上收穫。

  • 學習環境

事後回想,不曉得是否因為 Stanford 在招收學生時特別看重人格特質,我在校園接觸到的每個人都非常善良,即使要面臨畢業競爭非常激烈的美國職場,同儕之間並不介意展現自己的弱點,且是盡可能的用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去對他人提供幫助,「先面對自己很脆弱的事實,我們才可以一起變得更強大」,過去善於武裝的自己也在淺移默化之下被改變,開始打開心防的去跟大家交流。開始發現畢業自 Stanford 的校友之所以卓越,不是因為踩著其他菁英往上爬,而是因為一群傑出的人才彼此截長補短、互相扶持。

除此之外,學校有設立心理諮商中心、休閒活動基金等非學術的單位,讓學生可以用好的心理狀態去迎接沉重的課業與職場壓力,這間學校是發自內心希望每個學生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同時又包容校園中的每一種聲音,一所學校是否有在用心辦學很明顯的可以從很多細節觀察出來。

Stanford MSE 提供就業資源

先從大部分留學申請者最在意的就業方面開始講起,光是系辦公室 (MSE office) 每週都會固定寄送實驗室、企業的實習 (intern) 資訊和正職 (full-time job) 申請通知,再來台灣學生會的學長姊也會協助透過內部推薦到自己曾經實習或目前在職的公司,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學校專門為學⽣職涯發展設立的 BEAM (Bridging Education, Ambition, and Meaningful Work) ,這個機構負責規劃全校性、跨領域的求職幫助與活動規劃,從免費提供的履歷診斷、模擬面試、職涯諮詢,到每個求職季規劃大大小小的就業博覽會(career fair),還有知名的 Apple Night ( Apple 每年會選⼀天安排各部門高層、員工包⼀棟⼤樓與 Stanford 學⽣面談) ,在三方面同時給予橫向、縱向的就業協助的情況下,要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真的不是太困難的事。

Stanford Univeristy 史丹佛台灣學生會
史丹佛台灣學生會合影 圖片提供 / Jerry Liao

stanCode 創業故事 

stanCode 的創辦動機

Stanford Computer Science ⼀直以來都被公認為全世界程式教育最成功的系所之一。碩士第一學期開始接觸寫程式之前,我是個連 for loop 都不會寫的程式小白,卻意外的被教授幽默風趣、絕無冷場的授課風格與清楚到連小學生都聽得懂的觀念講解給深深吸引,每週心甘情願地完成至少十小時的作業量,最後也在課堂結業時學業成績取得 A , Stanford CS 當時帶給我的震撼,讓我在進入 Stanford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下定決心要將這種教學體驗跟感動帶回台灣。

說到另外一個的動機,是第一次在 Stanford 修課取得 A+ 的成績 ( Top 5%),也讓我開始正視到自己在 Public Speaking 的能力,如果這項能力讓我能在世界頂尖的學術殿堂成為前 5% 的人才,是否該最大化自己在演講上的天賦,日思夜想讓原本模糊的事業憧憬開始出現輪廓, 程式語言教學結合 Public Speaking 會不會是我職涯的出路呢?

教育機構的籌辦歷程

雖然有創業的想法是好事, 創業對於 Stanford 學生更是稀鬆平常的話題,但忐忑不安的心情仍讓我每天反覆拉扯:「這個計畫,是否值得我畢業就回台灣,放棄掉在美國的工作機會?」,心始終安定不下直到無意間讀到從台灣傳來的⼀則新聞,內容⼤致如下:「 … 教育部 108 課綱開始要求學生從小學開始學習寫程式 … 」。這則新聞⼀出,我知道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儘管知道創業初期維艱。但在市場成熟前必須慢慢累積知名度與口碑才有機會成功!每當想起台灣很有可能陷入師資缺乏、教育品質參差不齊的處境,都讓我持續鞭策自己像一塊海綿用僅剩的時間吸收新知。我相信軟體產業是台灣該走的路,⽽教育則是通往這條路最快、最迫切的捷徑。

從那天起,原本就沈重的課業以及實驗室研究之外,還得投入程式教育機構的教材開發進度。有時間就會去觀摩、分析每⼀位老師授課的優劣,也積極地增進⾃我電腦科學相關的知識。一段時間過去,我知道如果⼀切都靠自己籌備是絕對沒辦法完成的,很幸運我在 Stanford 結識 stanCode 另⼀位 Co-founder (共同創辦⼈)。開始互相模擬授課、架設網站、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到回到台灣舉辦課程說明會,2018 年夏天所做的一切都為未來的創業基礎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面對創業、課業、與實驗三重夾擊之下,已經做好遍體鱗傷的準備,但沒想到在諸多貴⼈相助之下,三者竟然都達到超過預期的好結果。我永遠記得一位獲頒 Stanford 獎學金最高榮譽 KnightHennessy Scholar 的好朋友曾經跟我說:「如果想要變成⼀位更好的申請者,那要努力成為一位更好的人」,這所世界最好的學校注重的不僅是知識的深度,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 善良、正直、同理心是我從大多數學生、教授身上具備的人格特質,每當學業跟不上,許多同學甚至放下自己手邊的功課先幫我再說,陪我熬夜聊天到爆肝也沒關係 ; 當我英文說不好,很多人不僅慢慢聽我說,甚至主動幫我跟講話超快的教授溝通 ; 當我實驗卡關準備放棄,沒有嚴厲斥責,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體諒與幫助,以上的每個事件都讓我發現,只要是個人都需要愛、鼓勵與幫助,做個善良的人去理解、包容他人。因此只要是可以讓他⼈感到開心的事,就算只有一點點,我都期許自己會一天比一天更努力地去做,努力離善的距離更近一點。一邊準備 stanCode 教材的同時,我也開始嘗試將 AI 運用到我的材料研究,更是非常幸運地在一年不到的碩士研究時間內擁有 Nature 的論文發表的成果,也因此讓我有機會在眾多 Stanford 2019 年 MSE 碩、博士畢業生裡脫穎而出,得到畢業生獎項 – John Stephens Jr. Memorial Award – 這個如此不可思議的殊榮。

我跟我的實驗室夥伴(我在右上,站在我旁邊的即為 Peter Attia)-min
實驗室夥伴合影,站在我身旁的是最照顧我的 Peter 圖片提供 / Jerry Liao

stanCode 目前在台灣的實績分享

從 stanCode 落地台灣在 co-working space 開設的第一個班級,即將滿一週年的我們有幸讓全台灣超過 300 位的學⽣用合理的價格體驗到 Stanford 等級的程式教育。團隊深信好的教育火苗一定可以點燃比我們更厲害、更有天份的人才,進而為台灣找到發光發熱的明日之星。一個人很渺小,但團結的台灣人力量很強大。三年前我何德何能掌握 Stanford 魔幻世界的入場卷,三年後我慶幸自己的好運,讓我也想成為傳遞幸運的人。

創業第二年的新篇章即將展開,我期許自己能繼續為台灣帶來不一樣的教育、成為一位帶給他人啟發、幫助他人找到志向、突破自我的教育家。我知道要成為一位好的 Coding 老師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就像 Tim Cook 在當時 Stanford 畢業典禮說的:「Your mentors may leave you prepared, but they can’t leave you ready. When the dust settled, all I knew was I was going to have to be the best version of myself that I could be.」

Stanford University MSE 校友 Jerry 創辦 stanCode 推動台灣程式教育
stanCode 回到台灣舉辦第一場說明會 圖片提供 / Jerry Liao

特別感謝一路上扶持 stanCode 的業界前輩

剛回到台灣時,我真的非常有理想要實踐我對於教育改革遠大的抱負,但受限於經費、知名度只能在共享辦公室開立小班式的家教班 (最多四人) 。有幸在高中同學的轉介之下認識到全台灣最大的留學補教機構 A2 GMATMason GRE 的兩位創辦人,他們在瞭解到我的理念之後,二話不說的協助我在課堂上宣傳 stanCode 的課程資訊,甚至跟我一起在高達 35,000 人的社團直播我的創業故事與教學理念,原本要 5 – 6 年才能完成的課程結業人數, stanCode 能在一年內達成里程碑,非常感謝他們兩位對於整個機構、個人教學內容上提攜,以及始終不計回報的對台灣留學族群付出。

stanCode 創辦人與 A2GMAT 創辦人合影
A2GMAT 創辦人合影
stanCode 創辦人與 MasonGRE 創辦人合影-min
MasonGRE 創辦人合影
stanCode 標準程式教育機構

stanCode 標準程式教育機構 :

精心打造的學程,改編於 Stanford 最著名熱門的基礎程式語言課程,讓您在閒暇之餘也可以體驗 Stanford 的優質教育

熱衷於 CS 教育的我們,希望能夠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台灣的學生和年輕人跟上世界的腳步,站在科技的巔峰

stanCode 官方網站 : https://stancode.tw/

stanCode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stancode.tw/

一對一諮詢留學校友 / 職場顧問

延伸閱讀 : 更多台灣留學創業家的留學訪談歷程

Gutenberg Deutsch 創辦人 | 未完的德國夢,用所學設計多元德語學習環境

FavourUp 行銷長 | 勇闖歐洲時尚科技圈的俠女,聽她的英國留學創業故事

木衛二嘉義鑄茶所 X 茶水間 執行長 | 法國留學啟蒙之旅後,開啟的創業篇章

圖靈鏈科技創辦人 | 從連續創業和國際經驗中,看見台灣人才的機會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