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ce
碩士學歷: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MSc. in Leadership/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美國東北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碩士
大學學歷:
世新大學 觀光學系 (觀光規劃暨資源管理組)
目前職位 :
3M – Human Resources Coordinator(人資管理專員)
過往經歷:
Boston Moves Real Estate—Human Resources Coordinator(人資管理專員)
留學前的經歷
高中畢業如何選擇科系 : 培養一技之長
考大學時,除了篤定要進入文組類科系以外,其他方面都還沒有定論,當時也曾考慮過選擇行銷、企業管理等科系。不過我那時希望這個科系能夠讓自己有一技之長;另一方面,我也是個比較喜歡新奇事物的人,當時看到世新觀光系的課程內容,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並不會覺得排斥。
而最後讓我決定進入世新觀光系 (土地規劃暨資源管理組) 就讀的主要原因,便是因為系所其實包含有都市計畫相關的課程,能夠幫助學生發展專業的技能,對於未來在職場上的發展一個加分項。我也徵詢我父親的意見,他出身於土木相關行業,也認可我們系所課程設計展現出的專業性,於是就決定就讀世新觀光系。
世新觀光系 : 產業內縱向的培育方針
系上對於大一、大二學生施以通才教育,會修到會計、統計等等商管學生必選的科目。到了大三、大四,系上開始會有專精的課程,例如 AutoCAD(專業繪圖軟體)繪製平面圖、學習土地相關的法規、地籍圖的調查、建築模型的製作等等。特別在大四的時候,許多想要往這一行業發展的同學,會到專業的事務所實習。
我們系上的老師本身就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系上也請到業界的老師來講課。到了大四時,想往這一行發展的同學就會到事務所實習,實際體驗業界的工作內容,不僅是書面上的作業:模型、繪圖;也包含了實際去建築工地的現場進行場勘。
畢業後的長期發展 : 女性在業界的辛勞
雖然求學的過程十分有趣,但到了大三、大四唸到更專業的科目,以及大四對於課程內容接觸更深、或是同儕之間實習經歷分享後,漸漸也會知道這個業界的要求。就我所知,出社會幾年以後,目前我們班上仍舊留在這個業界的大概只有兩三位。而且女性在這一領域要做到專精是很不容易的:要出差去場勘、進出工地、工時不穩定等等。也因為這個產業或是工作內容上對女性相對沒有那麼友善,促使我在畢業時開始思考:這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職場和工作?當時也開始思考了出國的可能性。
開始出國留學的申請:美國波士頓
決定出國就讀碩士的動機
當時在思考就業的方向時,有個問題困擾著我:我在管理學院學到的東西可以應用在幾乎所有文科類組的工作上;但這也意味著,我跟別人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那我未來在職場上是不是就比較吃虧?後來與家人和朋友討論,出國漸漸成為一個選項。首先是我的父親,由於他曾出國求學,也曾在海外工作過,他認為那段經歷除了對他的職涯有所加分,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他對人生以及世界的看法。因此如果我願意出去,他是樂觀其成的。後來與其他家人和朋友的討論,都是認為說,如果有機會就應該把握,而且就算類科念不好,至少在語言的溝通和敏銳度上能有所進步。
後來反覆思考,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走走看這條路,去體驗不同的世界與不同的風景。最終出國就從一個選項成為一個決定。
為什麼在眾多留學國家中鍾愛美國?
可能是因為我喜歡看歐美的電影!覺得美國是一個民族大熔爐,面積廣大,而且每個州都有不一樣的歷史,算是我一直以來嚮往的地方。例如東岸的紐約、波士頓等等,電影裡常常出現的景色,都讓我多一份嚮往,想到如果可以生活在那裏兩年的時間(因為美國的課程安排多半是兩年),應該是蠻幸福的。
選擇跨領域就讀人力資源管理碩士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首先與我的個性有關:我比較外向,也喜歡跟人相處。第二則是對於專業的考慮,我想念一個具備專業,又有獨特性的科目;而在台灣人資管理的相關科系相對缺乏。當時其實是以門外漢的身分查了資料,後來有陸續找不同的留學代辦做更深入的討論,確認自己查詢到的資訊是否符合現況,發現以個性來說,我確實適合這門科系,於是決定前往就讀人力資源管理。
什麼原因讓妳接受美國東北大學 offer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我當時申請一共申請好幾間學校 :
- 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
- 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 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 聖若瑟學院(St. Joseph’s College)
最終進入決選名單的是同樣在波士頓 (Boston) 的東北大學(申請人資系所)和愛默生學院(申請市場行銷系所)。市場行銷對我來說會比較快上手,畢竟大學時已有修過相關課程;而人力資源管理則是全新的體驗。但我當時實地看過這兩間學校,發現東北大學的校園很大,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學生活動,是一個很典型的美國大學;而愛默生學院則比較是幾棟建築組成的一所學校。我當時認為既然都來美國就讀,自然要體會一下在美式校園裡生活以及讀書的感覺。再加上依照個性所做的考慮,我最終選擇了東北大學。
麻省東北大學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的留學經驗分享
新環境、新語言、新領域
剛到東北大學時,作為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人力資源這塊領域的人,我其實花費相當大的力氣在唸書:學校提供的書單當然全都是原文的,對於長期用中文閱讀的我來說,使用英文的閱讀速度自然快不起來;想盡辦法當時甚至從台灣訂購部分專業課程的中文相關書籍,就是為了能用最快的速度讓自己吸收到更多原本應該要知道的東西,去彌補別人可能已經在大學四年裡已經讀過的知識內容。
而且課堂上語言已經是一種門檻,今天如果老師的口音很重,或者是他用了很多專有名詞,對於外國學生來說是相當吃力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上課的內容還完全一無所知,很多東西就會聽不懂,也難以吸收。但當你慢慢有一些背景和知識時,上課的過程中你也會獲得更多思考與反芻的機會。
美國東北大學 HR Program 的優勢: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學習
在東北大學的課堂上我們同時會碰到理論與實作,甚至選擇了不同主題的課程,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式。第一年我們學習人資的相關知識,因為我們一定要先認識什麼是人力資源,才能談下一步。所以在這個階段就會比較多的理論學習,包含作業以及報告,都會要累積不少的文獻、論文閱讀才能完成。
到了後期,知識與經驗都累積到一個程度,可以進入比較進階的課程時,老師們的方式就會很不一樣。因為美國大學裡許多教授都是業界出身,甚至不少教授在授課的同時,依舊繼續其在業界的工作。因此在課堂的開始,雖然還是要看一些理論,確保大家都有基礎的概念;但後面他們就會分享他們在公司所遭遇的情境,並帶領大家討論:如果是你,會怎麼做?或者今天我設定了一個政策,後面可能會帶來什麼效應,我們可以如何解決、改進政策;以及如果有人來理論,我要如何站穩立場…等等。
東北大學授課方式分享 : 最有印象的一門課
有一堂課對我很重要,叫做Negotiation & Communication(協商與溝通)。我記得當時教授在課堂上分享非常非常多不同的案例。儘管「溝通」這件事情不大在一堂課上就能學會,但教授所分享的一些案例,或他過去遭遇到的狀況,那些都令我得以從中反思:如果是我遇到,我可以怎麼做?我會如何對話?而當時的許多案例,如今在工作上也開始實際地遇到了:有時候因為事情還沒定案,人資必須保密,無法完全敞開討論;以及更艱難的狀況—通知裁員時,要如何妥善地與人溝通?
其實對於亞洲人來說,溝通方式或是說話方式,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事情不可能就因為你說了一句話結束了——說完這句話以後所產生的種種效應,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在東北大學、麻省 (Massachusetts) 的課外生活
其實波士頓不大,和台北市比起來還小了一些;氣候多數時間都是冬天。波士頓這個城市給人的感覺,是有比較多藝術氣息,而且這裡的人非常喜歡運動,所以步調上除了比較慢,還有一種規律感。不會像紐約好像大家都很匆忙,競爭感極強;就連觀光客好像都是要一個景點趕著下一個景點…而波士頓的生活並不會讓人覺得忙碌,路上的行人也更為友善。
波士頓雖然是個不大的城市,但裡面有非常非常多的大學院校——波士頓大學、東北大學、愛默生學院等等。當然也就有許多來自國外的留學生或就業人口。也許是因為這樣,波士頓的物價相對高,對留學生來說,比較現實的問題是住房有限,租金也都不便宜。
留學生在那裏的消遣很簡單,常常就是跟朋友吃火鍋、聊天、玩個遊戲,或是一起出外旅遊。因為波士頓的交通方便,往上到新罕布夏州或者是緬因州,相對很近。那時候常常跟大家去旅遊,開一台車到羅德島玩、或是往上開到新罕布夏州,去到國家公園等等地方。
步入職場 : 碩士畢業後的美國求職經驗談
在美國找 HR 相關工作
國際學生在美國求職其實並不容易,大多數的公司看到提供的是學生簽證都會小卻步,公司方怕如果僱用國際學生,是不是等簽證一到員工便得離境;或者是當公司幫你申請到更正式的工作簽證,結果你會不會找到更好的工作就跳槽到其他公司,這些都是潛在的因素。
我當時能順利找到波士頓當地房地產公司的工作,其實完全是託我室友的福 (人脈關係維持的重要性),他剛好更早進入公司實習,發現公司還有招聘便馬上內部推薦我進去。不過通常還有另一種管道,就是教授。我們剛才有提到,許多教授都還在業界工作。所以當你跟教授的交情不錯,或是教授本身願意幫忙,在課堂上他就會分享一些他們公司最近有開的職缺;或是他直接就說如果大家有需要找工作可以聯繫他,他可以透過推薦的方式來嘗試讓你進去那間公司。
美國職場上的工作文化
以我自己在美國工作幾個月時間的經驗,我所觀察到的美國的職場文化和台灣的職場文化差異頗大。首先是工作時間比較有彈性,如果你今天晚點到,那就是晚點下班就好,他不會非得要你有一個完整的時間段,希望你一直待在那裡工作;而是你只要可以找到一個你自己最舒適的方法,去完成你自己手上的工作,只要你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模式,並且可以完成工作,那麼其他事情他們基本上都沒有異議。
留學歸國後的職場發展歷程
東北大學畢業,回到台灣入職 3M
回到台灣以後,我繼續往人資的工作去尋找,不過也希望能進一間外商公司。當時想法很簡單:我認為我雖然去美國拿了學位,但回台灣以後如果沒有維持在英語的環境,或是沒有每天用,那我的英語聽力和口說會退步得非常快。因此可以說是為了維繫我的英語能力,所以我就往外商公司的工作機會去尋找。我相信維持英語能力,對我未來其他工作或經驗的積累都能相對加分。
我想我運氣比較好的地方是:其實面試或是找工作的過程需要對自己有很大的自信;而我那時剛從美國回來台灣,英語還能維持住,能力也符合他們的需求,表達上就顯得自信。也因而順利通過面試,正式進入 3M 公司工作。
世界級 FMCG 公司 : 3M 企業文化、職場環境
3M 在許多方面是一間典型的外商公司,因此很符合我理想的職場環境:彈性工時、階級制度在公司文化上不明顯——就算是很高階的主管,當你有一個比較創意或不一樣的想法時,他們都能敞開心胸聽你說,不會因為你是新人或菜鳥,就不給你發言的權利。工作環境上,同事都相對友善,對於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提供的想法或相關的東西,他們都非常的願意包容,並且願意認真傾聽你想分享的東西,我想這些公司的氛圍都讓我至今對 3M 的感受依然非常良好。
大家都好奇, HR 的工作是什麼 : 人資的甘苦談
人資這個職位,雖然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個存在,但往往並不真的知道人資的工作細節,人資這個職位日常的工作內容,或者是工作的主要核心,有下列幾項:
- 員工招募
這一塊是大家最為熟知的人資活躍的場合。這方面主要的工作就是篩選人力、面試、決定雇用等等。這也是多數人與人資有所互動的主要場景。 - 員工的薪資與福利(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由於公司內的各個職位工作內容不盡相同,人資在這裡要做的工作是根據公司內不同的職位制定不同的薪資或是補助。例如:銷售員會有電話費或汽車里程數上的補助,這是根據職務所給予的補助;另外也有針對個人的福利,像是生日的特別假期,或是服務年資滿多少年會有什麼特別的福利…等等,這些都是人資的其中一項業務。 - 員工訓練
第三塊是員工訓練。這一塊是相對進階一點的工作,因為要能夠給員工上課,除了自己要投資時間閱讀不同的文章或去上不同的課,而且自己也必須正確且確實地消化吸收,如此才能將真確的訊息真正地傳達給聽課的員工知道。 - 員工關係處理
這方面的工作比較多是在處理公司內員工與員工的關係、或是公司本身與員工的關係等。諸如勞資會議、勞資糾紛、員工可能跟主管之間有什麼狀況;或是員工之間以及團隊之間有什麼狀況等等,他們其實都會來找人資,向我們尋求溝通和協助。 - 員工考核
最後一部分則是員工在公司內的參與度、敬業度、績效等等去做考核與檢查,這方面也都是屬於人資的工作內容。
職場發展成就感 : 作為人資的感動
在 3M 作為人資工作,有兩件事情讓我感受很深 :
第一件事是因為我們員工數不少,我們當時有準備一項計畫是:在每個月幫服務年資滿5年、10年的員工做感謝或是表揚;以及在員工生日的當月做一些事情,讓他們覺得公司有把他們放在心上。最後我們決定用電子卡片的形式,在員工生日當月、或是符合他年資的當月寄送電子卡片給他。有員工回覆說:謝謝人資用心的做這件事情,他們很開心。我當時收到那封信非常感動,因為這只是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但收到的人卻是有相當大的感受。
另外一件事則是:每個公司員工在接觸人資的過程中,不一定都是正面的事情。有時候可能是他有些問題想找我們聊,或是他不懂公司的政策、或他對公司政策有些疑問、也可能是他後來決定要離職,這些相關的手續也都是需要人資來協助。有幾次員工準備離職的時候,會特別跑來跟我說:Grace,我要離職了,很謝謝你在我任職的這一兩年提供的協助等等。當我收到這些員工來的致謝,聽到那些很溫暖的話,我真的很感動。因為我只是做份內的事,但可能因為我溝通的方式、我表達關心的方式,讓你覺得很溫暖…這些都讓我印象深刻。
執行編輯 : 林軒毅 Bill
校稿編輯 : 陳揚升 Christopher
延伸閱讀 : 更多商學院跨領域台灣留學校友的經驗分享
留學如何選擇科系,符合職涯發展更重要! | L’Oréal Sr.Product Manager
從汽車製造大城,到車用半導體領導品牌 | 華威大學 ITSO Program (WMG)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