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要分享如何經營個人LinkedIn,就如同經營instagram、Facebook粉絲團一般,LinkedIn的經營同樣是一個行銷、分享自我職場生涯的過程,如果要直接把步驟一一列出來,然後要大家照著做,那我認為就失去探索平台和營造個人特色資料的機會,所以我希望就幾個方向來和大家分享我的經驗和觀察心得。
LinkedIn是一款概念與Facebook相似的社交網站目的是為了加強人脈連結 (Connection),不過LinkedIn的核心族群是供商業人士使用,於2016年由微軟Microsoft買下宣布成為旗下子公司。
目錄 :
1.資料撰寫
2.亮點加強
3.職場人脈
4.職涯關注
1.LinkedIn 個人資料撰寫
資料撰寫在LinkedIn中是非常重要且有趣的一環,從高中、大學的推甄資料、申請研究所用的essay到出社會應徵用的求職履歷,每個人多少都在寫個人資料這項功課上下過功夫,因此在這個部分就可以發揮個人特色去呈現自己的經歷,讓職場的同事、公司的招聘專員(HR) 更能明確快速的檢閱你的資料。
上圖為Bill Gates 的LinkedIn,其實LinkedIn就像把使用者提交的文字資料轉化為圖像化、項目化,幫助其他使用者能更簡易的瀏覽或做職缺上的篩選。
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的子分類中除了填寫基本受教育的機構外,教育歷程中所參與的社團活動、習得的技能、在學期間GPA也都適合成為內容 (條列式的撰寫模式之前有在外商求職的介紹文章內提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上圖取自Ken Moss個人LinkedIn
工作經歷
除了任職公司名稱、地點、職缺這些基本資訊外,過去曾經負責的專案內容也可以呈現在其中,同樣的公司、同樣的職缺要怎麼展現出自己的獨特之處是更需要著重的。
上圖取自Ken Moss個人LinkedIn
技能 & 推薦信
這個功能是LinkedIn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有別於傳統履歷、線上履歷提供的功用,使用者可以在個人檔案中選擇自己擁有的技能(程式語言、軟體、設備操作…等),更新至LinkedIn個人檔案後,主管、同事們都可以針對這些技能給予肯定,有第三方給出的認證會讓檔案整體更有價值與公信力。更進一步主管和同事們也能以文字的方式提交推薦信放置在個人檔案中,可以闡述在專案上合作分工的經驗或是共事期間對於人格特質的肯定,當然要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能幫其他人做引薦的時候也別吝嗇。
上圖取自Ken Moss個人LinkedIn,像微軟現任的CEO就有幫他寫推薦信
2.亮點加強
這個部分其實沒有標準做法跟答案,主要是針對不同的產業領域、職位或工作地區做研究,像是歐美地區比較注重合作分工能力、領導經驗,對於在大學期間有社區服務、國際交流的經驗的人才相對重視;科技業看重過去相關背景、實習經驗以及人格特質,如果在求學、工作階段具備相關經驗,不妨在撰寫個人資料時對於亮點多加著墨,可以讓自己在目標領域、職位的求職、人脈累積上更加順利。
3.職場人脈
人脈 (Connection) 這一點算是LinkedIn最大的價值,以我個人的經驗不論是在求職或海外求學上都相當實用,在LinkedIn上可以透過前面所登錄的教育背景、工作機構作為人脈的篩選器,例如:當初我在申請美國研究所時對於想要申請的科系以及畢業前景有所疑慮,在網路上資訊說詞不一時,在LinkedIn上找到該科系畢業的校友學長,跟我分享系上的教育文化、實習專案合作方式,也把他畢業後在Amazon所觀察的企業人才需求向我分享,珍惜經營LinkedIn上的人脈不論在未來求職或是產業資訊上的蒐集都是相當寶貴的資產。
4.職場關注
職場關注我定位成為現在和未來同時做打算,在LinkedIn大部分的企業都會管理企業的LinkedIn帳戶,而這些企業帳戶不定期釋出產業最新資訊、徵才公告,因此關注就職或理想產業、企業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以我自己的例子 : 當初是因為要申請美國研究所時,希望累積人脈而開始經營LinkedIn的平台,當初鎖定未來工作的產業為網路產業,所以在台灣有設辦公室的外商像是Google、Oath、Amazon、Booking Holdings這些知名產業龍頭的帳戶很早就被我放進關注名單,我也在因緣際會之下得知Oath的徵才資訊而加入Oath,這些職缺並不一定會釋出在像台灣其他人力銀行網站上,所以對於有求職打算的朋友而言,LinkedIn可以做為同步搜尋的平台,或許可以增加更多的就業選擇,而尚未有就業打算的朋友也可以作為提前涉取產業新知幫助自己加深對於理想就業產業的理解和人脈累積。這邊需要補充一點,對於職場關注可以利用的一個技巧是,對於有興趣的企業當你在關注時會發現,頁面上會顯示同樣有在使用LinkedIn的校友、同事名單,這也是變相的潛在人脈資源,或許當你對於企業有所好奇時,可以透過這些人脈來得到解答。
以上就是我對於LinkedIn 透過四個不同的特點想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歡迎大家一起加入討論。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