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 Chen
碩士學歷: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MBA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 工商管理碩士 (哈斯商學院)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MEng in Bioengineering (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 生物工程碩士
大學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 醫學系
目前職位 :
Aledade, Inc. New Ventures Lead
過往經歷 :
UnitedHealth Group – Corporate Development Senior Associate
Genentech (基因泰克) – Pipeline and Portfolio Planning Summer Associate
Berkeley SkyDeck – SkyDeck Venture Fellow
Dorm Room Fund – Investment Partner
Pre-MBA 的學經歷
適合當醫師、前進外商藥廠或加入創投產業?
從非創業的工作項目說起,我陸續任職過台灣傳統醫療體系、外商藥廠與生醫創投。傳統醫療體系工作算是涵蓋於醫學系學程下的一部分,其中有一年的時間是在台北榮總擔任實習醫師,剩下一年輪調於各大醫學中心實習,主要工作內容會被安排到各科別跟隨主治醫師學習,報告醫學期刊、配合輪班照顧病人,讓實習醫生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醫師。
畢業後我進入外商藥廠羅氏 (Roche) 的醫學事務部門 (Medical Affairs) 實習半年的時間,對我是蠻難得的機會,因為台灣醫師畢業後加入藥廠的比例並不高,但醫師加入藥廠這樣的案例在國外其實並不罕見,藥廠的工作其實並不是像外人認為的只是在研發藥物、製造藥物,也是需要有專業人才與醫師去討論如何更好的幫助病人,或是臨床試驗的規劃,藥廠的角色有點像是扮演醫學界與商業界溝通的角色,所以我會想加入藥廠來學習雙方的溝通模式,利用這半年時間我學習如何規劃藥品上市前的策略擬定,這份工作算是對我的商學院之路鋪路。
結束羅氏的實習,我加入台灣知名創投-台衫資本所舉辦的生醫創投培訓計畫,參與者包含銀行投資經理、生醫產業產品經理、律師,匯聚台灣對於生醫產業的資深前輩,一系列的課程教導創投模式、生醫產品上市是如何運作,半年的課程結束後會舉辦一個Demo Day,每個小組需要提出自己的生醫產品、商業模型、募資規劃、股權規劃,除了檢驗成員學習的成效以外,也有直接獲取業界人脈的機會。
擁有一年實習以及培訓經驗以後,我加入比翼資本 (BE Capital) ,它是一間專注在台灣醫療器材、數位醫療、醫學人工智慧的創投機構與創業加速器,我在其中的擔任加速器經理 (Associate) ,我們會招募台灣新創的醫療新創團隊,免費提供創業課程輔導、業師諮詢、業界資金&資源媒合,公司也會從中投資較具有潛力的團隊,過往很少有機會站在投資人角度來看待醫療產品,過程中審核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提案,強度非常高的工作內容,也深刻地讓我理解到一個好的醫療項目不只是需要優良技術,背後的商業模型、長遠投資規劃都是關鍵要素,半年的時間也讓我累積非常多台灣生醫圈的人脈。
為何決定跳脫傳統的醫療教育體系?
我想是從醫學系三年級的時候,其實台灣過往醫學系學生的志向都蠻明確的,也就是成為一名醫師,因為醫師在台灣不論是薪資收入或是社會地位都是相當不錯的職業,但我從大三開始就會到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去上商學院相關課程,從醫學系畢業以後,我想要探索除了醫師這個職業選擇以外的可能性,後來在修課的過程中因緣際會下參加由商業周刊舉辦的創業競賽,我提出的醫療器材設計idea也順利的進入決選的12名,競賽過程才發現透過創業的形式我有可能在醫學產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奠定我想進修商業領域知識的決定,探尋醫學與商業結合的可能性。
如何規劃 Career Switch (轉職)?
畢業後會優先選擇進入外商藥廠,主要的考量是想學習在國際一流企業中的合作方式,像在羅氏 (Roche) 需要上市一款新藥,是需要各部門從行銷部 (Marketing) 到醫療事務部 (Medical Affairs) 再到直接銷售端 (Sales) ,每個部門需要先統合組內的意見再去和其他部門做溝通,最後策略性地的把藥品推出到市場上,跟過往在做新創時 3 – 4 個人需要把整件事情完成的感覺很不相同。
至於會進入台衫資本、比翼加速器這兩間創投性質的公司,是因為我從2017年開始和夥伴一同創業以來,一直都對產業內的投資人是如何看待新創團隊的 idea 抱持疑惑,尤其是近年來創投、私募基金產業的日漸蓬勃,我覺得就算自己的創業項目沒辦法成功,也能轉換成投資人角度去慧眼識英雄,把掌握的資金挹注給需要協助的新創團隊,製造醫療產業的良性循環去改善人類的健康。
開始申請留學的契機
在台灣,醫學系學生相較於其他科系的學生留學比例是相對低的,因為系上學生在畢業後只要通過住院醫師訓練後,就可以穩定的獲得很不錯的薪水,因此留學對於醫學系的學生並不是一個必要的過程,當然像是在公共衛生領域碩士(MPH)或是醫學領域博士(PhD)的進修還是會有一定的學生選擇,但是總體而言比例應不會超過 10%。
當初會想申請雙主修學位 (MBA&MPH) 實屬偶然,因為一開始的目的只是想要尋求產業轉換 (Industry) 從醫學背景轉入創投產業工作,但發現如果把工作地點 (Location) 設定在歐美地區,沒有一個 MBA 學位以及相關人脈非常難敲開這扇門,因此選擇就讀 TOP MBA 不論是工商管理碩士的學位、學校名聲 (Reputation) 在業界的保證,以及班上同學來自各個領域佼佼者的人脈網絡 (Network) 都能更好的幫助我接近生醫創投產業,經由前輩們的分享,MBA 學位像是進入這個產業的入場券。
如何克服相關資訊缺乏、無人討論的窘境
當初在尋找醫師背景就讀 MBA 或是商學相關碩士的案例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就自己的搜集的資料與到處和人請教的結果,台灣近十年來進入美國 TOP MBA 的醫師應該不超過四位,就陽明大學的前輩來說更是前所未聞,所以準備時確實沒辦法有效得到足夠資料量的經驗分享。
除了請教上述的幾位先進以外,我也會在 LinkedIn 上尋找是否有醫師轉唸 TOP MBA 的成功案例,所以我大多數的資訊其實都來自於國外擁有同樣經驗的醫師,包含美國、加拿大、中國的醫師前輩都很樂於向我分享他們的申請經驗與職涯規劃。
(延伸閱讀 : 如何規劃你的 LinkedIn ,開始建立人際網絡)
留學地點只有考慮美國嗎? (Why U.S.?)
是的,因為目前全球的生技產業重鎮不外乎是舊金山灣區 (San Francisco Bay Area) 與大波士頓地區 (Great Boston Area) 兩個地方,所以對已經鎖定進入生技創投產業的我來說會想要就近爭取實習、接觸相關產業人士的機會。
如何排定申請名單 (Why UC Berkeley MBA?)
學校排名、學校研究方向、校友分佈、地理位置
因為傳統 MBA 畢業生最嚮往的行業會以管理顧問 (Consulting) 以及金融業為大宗,所以在學程教育上也會著重在這些產業必備的技能磨練上,因此在挑選學程時我有特別去看著重健康、醫學領域有建樹的學校,課程跟資源都會對於我來說更適合,波士頓地區不外乎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和麻省理工學院 (MIT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而灣區附近則像是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和加州柏克萊大學 (UC Berkeley),其中細部去看每間學校的課程內容時發現 UC Berkeley 提供 MBA & MPH 雙主修碩士,原本都各自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碩士學位,經過學校的安排可以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雙碩士學位,讓學生除了正統 MBA 學位需要學習的商學相關技能以外,同時奠定在美國醫療體系的背景知識,因為我目前現有的醫學相關知識(健康保險、醫療政策等)侷限在台灣及亞太地區的狀況,藉由公共衛生碩士的課程讓我更熟悉美國的醫療環境,對於我未來想在美國生醫產業發展,這個雙碩士學程可以提供更大的幫助。
另外,我同時有送出申請的學校也包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雖然學校地點不是座落於波士頓或灣區,但是 Johns Hopkins 是醫療教育世界一流的名校,公共衛生學程更是世界第一,Johns Hopkins 剛好也有開設 MBA & MPH 雙主修碩士學程,唯一壞處是它的商學院成立時間較短,因此比起前面提到的其他學校商學院師資、校友都相對較少,所以當兩所學校都錄取的情況下,考量到地點 (Location)、商學院名聲 (Reputation) 以及校友資源多寡 (Alumni),最後我還是選擇接受 Berkeley Haas 的 offer。
申請學校
UC Berkeley – MBA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 MPH– offer (入學後,轉系至 MEng, Engineering)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MBA (Carey Business School) & MPH (Bloomberg School) – offer
*MBA : 工商管理碩士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PH : 公共衛生碩士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申請資料
GPA : 3.8 / 4.0
GRE : 331
TOEFL : 110
MBA 申請經驗分享
我自己覺得申請過程有兩個要點,第一個是人際交流 (Networking),不同於申請大多數 Master ,只要有好的 GRE 成績、GPA、架構清楚的 SOP 就有很高的申請成功機率,在面試階段評審會很看重申請者對學程的了解程度、對學校的了解程度以及對自己的了解程度,申請者需要很清楚自己的人格特質加上過往經歷,如何讓學校學程對於你提出的職涯規劃有所配合,所以申請過程我利用包括 LinkedIn、中國 MBA 論壇、各學校於台灣舉辦的 coffee chat、info session的機會去認識校友,透過他們的介紹去瞭解學校強項和可以提供的資源,過程也能幫助我更確立就讀此學程是可以對我的職涯規劃有所幫助,我可以和面試官侃侃而談貴校的 Program 對我的 Career Goal 有什麼具體助益,以及我可以在達成目標後如何回饋資源給學校,在與學長姐交流時激盪的內容,其實可以幫助申請者在撰寫 Essay 以及面試時有更好的表現。
第二個是對校方的承諾(Commitment),因為學校也不會想要收一個申請學校是亂槍打鳥,錄取之後也根本不會報到的申請者,為了加深學校的信心,其實許多申請者也會實際造訪校園或參與暑期課程。
MBA 申請優勢分析
我認為對我自己比較大的加分項目,第一個是我的專業身份 (Medical Doctor, MD),如同前面提到的台灣會就讀 MBA 的醫師鳳毛麟角,在商學院希望保有班級多元組成(diversity)的前提下,因此相較於其他競爭者就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可以說服學校我可以從行醫、生醫產業經驗在課程討論中提供更特別的觀點。
第二個是創業相關的投入,與大學時期擔任義診服務隊隊長與學生組織會長的經驗。除了傳統研究所注重的量化指標(成績、競賽成績等),MBA program選人更注重領導力 (leadership)以及創新 (creativity)的經驗,因此同時符合兩項特色的經驗也會成為我很大的賣點。
Post-MBA 的職涯規劃
目前我鎖定的兩個職涯方向包含管理顧問 (Consulting) 和醫療產業投資 (Healthcare Investment) ,以管理顧問業來說本來就是 MBA 畢業生積極投入的產業,大家爭相進入 MBB (三大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BCG、Bain),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競爭就異常激烈,還是會讓我考慮的因素是管理顧問公司工作能帶給我高強度的商業訓練,未來想轉換到企業端(Corporate)時可以藉由管顧的經驗,讓我擔任到更高階(senior)的管理階層,而且它本身就具有高競爭力的薪資條件,所以會是我其中一個優先考量的選項。
第二種規劃是走 Healthcare 領域相關的投資產業,相較於管理顧問產業競爭可能會更勝一籌,因為不管是創投或是私募基金每年釋出的職缺都要更少,這些領域對於商業上的技能都會非常要求,也是我在 MBA 的課程中需要積極去補足的部分。
繼續閱讀 : Andy 前往加州留學後的故事
我在全球前五大集團,美國 M&A 在做什麼? | Berkeley MBA (Haas)
延伸閱讀 : 更多 Haas 、 UC Berkeley 校友的經驗分享
Berkeley Haas MBA | 談產品經理,從 ASUS 到 Google 不同的產業特色
UC Berkely IEOR | 從創業和國際經驗中,看見台灣人才的機會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