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瑞典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荷蘭

歐洲能源工程的發展前景,瑞典荷蘭移動教學 | InnoEnergy (KTH&TU/e)

歐盟能源聯合碩士學程(SENSE) - 電機工程碩士 (瑞典皇家理工大學、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

Cindy


碩士學歷:

InnoEnergy – Smart Electrical Networks and Systems (SENSE)
歐盟能源聯合碩士學程 – 電機工程碩士 (瑞典皇家理工大學、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

學士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 – 能源工程國際學位學程

目前職務:

ASML – Junior Software Engineer (Veldhoven)

過往經歷:

荷蘭 Sogeti – Technical Software Test Engineer 

荷蘭 TNO(Netherlands Organnisation for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 – Internship

留學前的經歷

多元發展的大學生活 : 成大能源工程 (國際學程)

當初高中畢業的時候,這個系才剛創立兩年,系上是由一半外籍生及一半台灣生所組成,並以全英文授課,所以在覺得很有國際化的情況下就去讀這個科系,但因為當時就讀的時候,這個系所還很新,因此我們這屆還算是在實驗性的階段,而這個部份我覺得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就是沒人畢業的校友告訴你未來你能做甚麼、朝什麼方向前進,而課程架構上其實也來沒有像其他大系來的這麼完善跟專精 ; 但這些缺點換個角度來想,也讓我們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所以系上同學各自的出路都蠻多元的。

大學時期的自我探索 : 穿梭在各系之間修課

就是因為沒有校友可以去問、去參考,所以在大學期間很常在做自我探索,除了系上的課,我也在外系修了很多課跟做實習,透過這樣的方式去了解自己喜歡甚麼東西,尋找自己的能源專業還可以跟什麼領域去做結合,而系上的同學大部分也跟我的情況蠻像的。所以很新的科系並沒有不好,反而讓我更自動自發地去找尋未來。另外也因為四年都是全英授課,作業報告都需要以英文完成,這些經驗對於我後來在國外念碩士的幫助也很多。目前系上的台灣同學也有將近一半在國外讀書跟工作,從這點看起來成大的能源系確實很國際化。

看見能源產業的發展機會 : 到荷蘭、瑞典唸書的動機

因為能源領域在台灣的就業情況蠻有限的,主要是因為台灣先天環境下的限制,所以還是以半導體產業為主。而歐洲算是整個能源領域的領頭羊,所以當時在有留學的想法情況下,我就決定申請的學程還是以歐洲為主。

除了產業的考量之外,選歐洲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它的學費相較美國來講低廉許多,而且歐洲也很重視永續環境的經營,另外,當時決定如果出國留學就想要留下來工作個幾年體驗不同的文化。那大部分西北歐的國家對於外籍高技術人士都很重視,在簽證這個部分都給得很大方,以荷蘭、瑞典來說畢業後都有一年的找工作簽證,綜合以上這幾點都算是當時很吸引我的原因。

InnoEnergy - Smart Electrical Networks and Systems SENSE

歐盟能源聯合碩士學程 - 電機工程碩士 (瑞典皇家理工大學、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
SENSE 碩一暑期在西班牙巴塞隆納 ESADE 大家一起上課生活一個月

InnoEnergy 歐盟能源聯合碩士學程

選擇 InnoEnergy 學程 : 專業技能培養上的考量

在大學期間修了電力系統、能源策略、風力發電與電池相關的課,後來想走的領域是能源系統的整合與最佳化,後來發現 InnoEnergy SENSE 這個雙碩士學程的課程規劃非常符合我想要走的路線,工程領域的課程也非常扎實,除此之外,也提供給學生去巴塞隆納 ESADE 上一個月的商業課,所以看的出來這個學程很重視工程科技與商業的結合。

SENSE : 歐洲各國巡迴般的課程規劃

SENSE ( Smart Electrical Networks and Systems ) 第一年統一都是在瑞典 KTH (皇家理工學院) 的電機系上課,第二個學期主要是跟 ABB 做產學合作案,也可以很彈性地去選擇其他選修課。而第一年有包含兩次的工業參訪,分別是去西班牙、法國參觀施耐德研發總部,及波蘭參觀 Krakow 鹽礦的電力系統運作。最特別的是,暑假還會安排全部工程學院的學生到巴塞隆納 ESADE 讀一個月的商學院,以上這些參訪跟課程都是學程提供費用(食宿加機票)的。

第二年開始要換到其他學校上課,當中有四間學校可以選擇,分別是比利時 KU Leuven (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荷蘭 TU Eindhoven (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法國 Grenoble (Grenoble INP : 格勒諾布林科技學院) 及 西班牙 UPC (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我最後因為簽證的關係選擇荷蘭 TU/e ,而系上的很多非歐盟學生也都是選擇荷蘭 TU/e。

SENSE 歐洲各國巡迴般的課程規劃-瑞典 KTH (皇家理工學院)
SENSE 為學生們安排的交換學校基本上都是歐洲頂尖的工程學院,每間學校在不同的專業項目上都各有著墨,可以依照學生的未來發展選擇適合自己的國家與實驗室。

歐盟能源聯合碩士學程 (InnoEnergy) : 瑞典 KTH、荷蘭 TU/e

KTH 電機系的課非常的精實,大部分的課都算是 KTH 電機系的金字招牌,課程除了教授授課,還有助教課、實驗跟實作 project,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很重視實驗課,每次實驗前都要寫 handout,正式做實驗前也會有小考,小考要通過才可以真的開始做實驗。做實驗的期間,助教也會一直過來問問題,確保你真的了解理論。而一個助教只會顧四個學生,所以在上完實驗課真的會覺得學到蠻多的。

KTH 給分數的方式也跟台灣蠻不一樣的,是以絕對分數,而不是相對分數,在考試前老師就會明講拿多少分才可以拿ABC,而 ABC 主要是以老師的標準,而不是學生之間彼此競爭的結果,也因為這樣,學生之間的競爭關係也就不存在。系上的討論風氣也非常盛行,很常在電腦教室一起讀書用白板互相教學到半夜12點,也的確從系上同學身上學到很多的知識。而第二年在 TU/e 的課程規劃,主要是兩門課、實習跟論文。課程大部分都有線上錄影,所以不一定要去上課。在荷蘭時,整體的重點還是放在實習跟論文的部分,所以在課程方面並沒有體會到特別多。

歐盟能源聯合碩士學程 (Inno Energy) 瑞典 KTH、荷蘭 TUe
Eindhoven 是歐洲領先的科技中心之一,全歐洲科技領域排名第一,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飛利浦電子研究和發展設施的基地。

荷蘭工作、實習分享

TNO 荷蘭應用科學研究學院 : 透過實習將產學結合

TU/e 電機系有自己的 market place,網站上面有很多實習與碩論的機會,而且 TU/e 在企業的合作上真的有不少機會,其實不用怕找不到,只是要確保是否挑到符合自己的興趣。而我在 TNO 的實習機會是透過 LinkedIn找到的,這個機構就像是荷蘭的工研院,當時實習跟碩論是在做歐盟的案子,主要是在探討電動混合車的資料分析,運用 AI 的模型去推斷速度、電量狀態到電動混合車的操縱模式,最後會用 MATLAB Simulink 把這段模擬整合到這個歐盟的案子裡,也會把它寫成一個 GUI 可以方便未來繼續使用。而論文的部分就是將我實習的成果,用強化學習的方式去做整個電動車隊充電的最佳化。

TNO 工作心得 : 荷蘭職場經驗分享

我覺得在 TNO 工作非常地自由,我的主管也非常的信任我,常常在開會之前他都會問說:「你今天打算教我甚麼東西?」不過 其實他本身有 Phd 的學位,也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但他總會期待我能為他帶來更多的新想法。在工作階層的部分,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生活工作平衡,每個禮拜也都會有喝酒的社交活動,我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大家都蠻享受的,就算後來疫情爆發,也有同事堅持不能斷掉喝酒的社交活動,所以大家就在家裡開視訊跟其他同事喝酒聊天。

SENSE 企業參訪波蘭 krakow 參觀著名鹽礦教堂及內部的電力系統

InnoEnergy SENSE 畢業 : 歐洲在地發展

其實對於瑞典跟荷蘭的適應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加上我們系上感情很好,大家都是第一次來到異鄉生活,有生活上的問題都可以互相詢問,頂多就是偶爾會想起台灣的小吃,但透過廚藝的訓練,現在也可以自己動手做一些台灣菜了。

接下來會想要繼續在歐洲待個至少五年左右,當然未來如果能在台灣有不錯的機會的話,我也會考慮回去,但是到目前為止,其實都還蠻喜歡荷蘭這個國家,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整個開明的文化都讓我生活起來相當自在。

碩士畢業後的求職、IT 顧問

其實在歐洲找工作人脈真的很重要,由於我就讀的 Inno Energy SENSE 學程,大家的連結都非常的深,系上也有一個 LinkedIn 的群組,常常都是在聊天過程中想起認識某些更遠的人脈或許可以幫個忙,而我目前這份工作也是透過學長內推得到的機會。

Inno Energy SENSE 畢業 荷蘭在地發展
不時就會聽到荷蘭留學校友提到,這個國家對於國際學生、工作者有相當高的接受度,如果未來有計畫前往歐洲發展,荷蘭或許是不錯的起點。

延伸閱讀 : 更多歐洲留學的台灣校友經驗分享

我與西班牙的緣分,從歐語系到勇闖科技巨頭 | ESADE CEMS Program

為人生不停嘗試,盡情增加各種可能 | 鹿特丹管理學院 RSM 供應鏈碩士


+ 更多創作

雲林科技大學 環工系 -> 斯圖加特大學 (Uni Stuttgart) 環境工程碩士

目前與先生一起生活在新加坡,育有一兒雞腿的新手媽媽。作為數位游牧工作者,同時擔任 WillStudy 品牌 Podcast 《留學幫幫忙》主持人,歡迎所有對於分享自己熱血、辛酸、乘風破浪的留學故事的校友們與我聯繫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