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 500 人物訪談職場訪談專欄

規劃適合的職場生活,或許遠重於世界排名 | Unilever Head of Global Business Development

Rotterdam School of Management, Erasmus - MBA 鹿特丹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碩士

Pei Wen Lin


碩士學歷 :

Rotterdam School of Management, Erasmus  – MBA
荷蘭鹿特丹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碩士

大學學歷 :

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目前職務 :

Unilever – Head of Global Business Development  ( Rotterdam, Netherlands )

過往經歷 :

Eslite 誠品 – 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 ( Taiwan )

留學前的經歷分享

申請碩士的動機 : 留學只是一個過程,需要思考更長遠的規劃

在就讀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時就計劃工作 7 – 8年後還想到國外繼續攻讀工商管理碩士(MBA),畢業後進入職場其實一直有觀望適當的時機,包含是否擁有足夠的工作經驗、財務能力(是否可以負擔得起學費及生活費)。

工作滿7年時,已經陸續在台灣企業、新創事業、美商都服務過,一路從基層的執行者到管理層的策劃者,不過在台灣面對公司的管理制度時總會遇到限制,最終讓我決定是時候可以去見識國外的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這也成為我後來動身出國唸出的主要動力。

留學選校的分析考量 : 相較於世界大學排名,還有更多重要因素可以列入考量?

我在畢業後工作的8年職涯當中去過許多國家出差,了解如果要出國念書最重要的考量會是畢業後工作地點的選擇,因此學校的地緣關係顯得十分重要,必須觀察每個國家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是否適合自己、當地的民眾對於外國人的接受程度,後來經過考量最喜歡的地點是歐洲,在歐洲數十個國家中又以大學時期來擔任過交換學生的荷蘭為首要目標,其中原因包含英語可以做為通用語言、人民對於外國人普遍接受度高,荷蘭提供給外國工作者的工作機會很多,而後來調查畢業後的工作地點時荷蘭也非常符合自己的期望,所以最後只申請 Rotterdam School of Management, Erasmus 的 MBA 項目。除此之外,給目前思考國外留學的學生建議,英國面臨脫歐的不可控因素,因為英語普及率極高的關係,荷蘭很可能成為英國脫歐後未來主要的歐洲總部地點首選,工作機會相對會比其他需要當地語言的歐洲國家多。

面臨學校或國家的抉擇時,非常推薦台灣的申請者在實際申請學校之前,不論利用旅遊或是交換學生的機會,可以先到當地體驗文化,確定這個所在地是不是適合自己未來工作或學習的地點,如果是有計畫在國外工作的申請者,除了研究文化、環境、學校排名這些因素以外,也可以觀察當地的企業分佈情形,像荷蘭有 Philips (飛利浦)、Unilever (聯合利華)、Shell (殼牌石油)的等大企業總部,許多跨國企業的歐洲總部也會設立在阿姆斯特丹,所以對我來說就業機會是相對較其他歐洲國家高的;相反的,如果是計畫回到亞洲地區工作的申請者,可能就要將學校排名的比重增加一點,因為亞洲企業比較認可英國、美國名校的學歷,多數歐洲的學歷在回到亞洲就業時,競爭力相對比較弱,所以這些都是申請者在進行選校時需要去考量的因素。

Unilever-Brand-Hub-Europe-Rotterdam
Unilever (聯合利華) 鹿特丹全球總部外觀 – 由於辦公室內有照相管制,圖片取自建築設計公司

留學對於職涯加值

RSM MBA : 海外教育在學術之外,潛移默化給予更多軟實力的培養

許多人在出國以前的想像,出國進修能給予學生最大的幫助可能是課程學術含量很高,不過我認為其實可貴之處是在於國外教學的互動機制,像是課程中每個人都被要求舉手發問以及與老師或同學密集互動,藉此讓學生處於較高壓的氛圍下參與在課程當中,藉此訓練對於資訊即時分析、邏輯及表達能力,這項訓練對我畢業後在聯合利華總部工作上幫助很大;我們這一屆 RSM MBA 的學生來自32個國家,每一個學期都需要更換2-3次組別與不同國籍的同學合作,因此很快的可以訓練自己的跨文化溝通的能力,目前我的部門 23 個員工分別來自15個國家,如何快速的掌握每個國家的工作習慣、溝通模式也是我從 MBA 課程中就開始培養的技能,因此邏輯分析與跨文化的合作技巧是我在 MBA 收穫最多的部分。

延伸閱讀 : 歐洲前十五大MBA-RSM 鹿特丹管理學院 Program 介紹

Rotterdam School of Management, Erasmus

台灣與荷蘭工作職場上的文化差異?

同樣是新事業開發(Business Development)的崗位,主要的差異有三點。

  • 第一點是職能分配:

台灣企業通常要求員工多工(各個職位的工作內容都必須要接觸),每個人被期望具備獨立完成一個專案的能力,而在荷蘭會把工作上的職權、職能分配的很清楚,因此每一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的專業項目上,講求的是分工合作的重要。

  • 第二點是負責範圍(Scope)的差異 :

由於鹿特丹是全球總部面向的是國際市場,有別於台灣外商專注於單一市場的策略執行,舉例來說:我目前的工作每年需要與超過30個國家的團隊合作,執行超過30個跨平台、跨國的專案。

  • 第三點是管理制度、公司文化:

相對台灣階級制度分明,基層員工大多被上級要求在時限內完成自己負責的工作項目為優先,荷蘭的職等溝通上較扁平,公司會要求每個人隨時要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於主管的決策可以適時提出挑戰或建議。

對於希望可以留在國外工作的人,溝通協商能力、邏輯分析能力都很重要,像我自己是喜歡提出疑問的人,同樣的狀況,在台灣職場會被上司認為是在找麻煩,在荷蘭卻是積極參與討論的表現。目前我的英國上司,就很認可我在職場上不時提出的意見和改善方針,也可以一起分析討論每個專案決策的利弊得失,這也是我到目前為止很享受在國外工作的原因。

Unilever-Brand-Hub-Europe-Rotterdam-2
Unilever (聯合利華) 鹿特丹全球總部內部空間 – 由於辦公室內有照相管制,圖片取自建築設計公司

目前工作內容的介紹?

一般公司定義的 Business Development 可能是銷售端(Sales),也就是如何針對這個地區的用戶去管理客戶或銷售,但目前我負責的是零售端(Retail),所以會跟一般人想像的 BD 比較不同。目前 Unilever 在全球有超過400個品牌,多數的產品銷售是在大型通路(Mass Channel : Carrefour、Walmart等),其中有20 – 30個品牌是公司專門有自有店面的零售品牌(EX : Grom gelato、Magnum, Ben&Jerry’s 等),我的部門負責的就是針對這些自有品牌的全球展店策略與開發,工作內容主要會是協助品牌決定適合的市場決策、規劃展店的營收測算及執行等。

聯合利華 鹿特丹全球總部

可以分享在台灣跨產業的工作經驗,以及對於目前職涯的幫助?

第一份工作是任職於美商藝術顧問公司,加入時正逢公司正要在亞洲成立第一個辦公室,因此包含辦公室的設點、客源開發、徵才、人力訓練及客戶開發都是全程參與,當時就發現其實自己非常喜歡從事前期開發從無到有的過程,而對於公司在經營上軌道後所需的日常營運內容則是相對不感興趣;因此第二份工作轉換到替建商客戶成立私人美術館與設立基金會,同樣是負責前期的規劃;第三份工作利用下一份到職誠品(Eslite)前的空檔時間,嘗試到最多同學任職的科技業擔任跨國業務及專案管理的工作體驗不同產業和工作職能,不過在親身體驗過後也證實科技業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確實不是自己所感興趣的;第四份工作加入誠品,適逢松菸店開幕的前一年,當時參與松菸開幕籌備核心小組負責松菸店的開幕前從施工規劃、財務測算、電影院表演廳節目流程設計、開幕行銷活動規劃等事項,工作直到誠品松菸店開幕滿半年後離開。

回顧自己工作職涯大多數都在進行開幕籌備、前期規劃的工作內容,同時也讓我很清楚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職能方向,所以當時接觸到目前在聯合利華全球總部的工作職缺時馬上可以知道這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及難得的機會,同時因為過去具備充足的相關經驗,最後很幸運地經過四輪面試獲得工作機會。進入海外職場後,過去在台灣的多工文化累積的經驗也成為後來我在聯合利華職場上的發展優勢,因為包含跨專案所需要的和行銷部門的行銷分析、財務部門的財務測算、主管們要求的策略評估等等對於我來說都不陌生,這些能力結合 MBA 的經驗也讓我在兩年內順利的完成數度的加薪升職。

Rotterdam School of Management, Erasmus - MBA 鹿特丹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碩士

海外求職時可以利用的資源嗎?

每個 MBA 都有設立 Career Center ,我自己是從入學第五個月開始每兩週與 Career Coach 分析未來職涯規劃、修改履歷、進行模擬面試訓練、練習 Networking 技巧等等,也非常推薦大家在訓練後找自己的同學、朋友、專業人士去試驗成效,因為每個人點出的缺點和意見都有所不同,綜合評估也有利於自己找出盲點。

Pei Wen 也會定期更新自己的部落格,對於荷蘭就業或職場文化有興趣的朋友馬上加入我的最愛吧! – PW的國際職場與生活觀察手記


延伸閱讀 : 更多 RSM 台灣校友的經驗分享

躍進歐洲汽車、電動車產業,台灣妹第一線觀察 | 鹿特丹管理學院 MBA

為人生不停嘗試,盡情增加各種可能 | 鹿特丹管理學院 供應鏈碩士


一對一諮詢留學校友 / 職場顧問
Bill 編-WillStudy 創辦人暨執行長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