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up 外商新創人物訪談歐洲法國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職場訪談專欄

進入職場或升學,如何訂定目標、評估方法 | HEC Paris MBA

法國巴黎高等商學院 工商管理碩士

Estelle Chiu


碩士學歷 :

HEC Paris Business School, MBA
法國巴黎高等商學院 工商管理碩士

大學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 (輔修外國語文學系)

Post-MBA:

Meta (Facebook) – Community Ops Project Manager (London, U.K.)

Pre-MBA:

貝殼放大 (Backer-Founder) – Oversea Business Developer

花旗集團 (Citi) – Management Associate Program 2016 & Digital Bank Analyst

渣打銀行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 Specialist

出國留學前的學習歷程

畢業於台大財金系,大學期間利用五年的時間取得兩個學位外(輔修外國語文學系),另外申請到荷蘭擔任交換學生。

學業方面 : 商學院與文學院的結合,讓我看見更多的可能性

基於廣度,隸屬於管理學院的財務金融是一門非常數據化、邏輯及數字導向的專業,因為不太需要過度考量人性因素而成為資本主義極端的一個科系。所以我額外選擇文學院的外國語文學系(文學組)作為輔修科系,主要是想要瞭解在當時校系課程規劃非常明確的制度之下,是否能夠藉由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學位組合,探索出各種專業與其課程相互結合應用的可能性,現今社會職場運行並不是如此分明的一分為二,例如金融從業人員在整個職涯都只需要掌握金融相關的專業技能,或是只需要負責金融領域的工作內容,額外的硬實力與軟實力累積都可以在產業選擇及未來升遷增加籌碼,藉由不同學科所安排的訓練來找出各專業間交集的部分加以應用。

畢業前夕參與校內演講或是社團活動邀約時,當時我會盡量傳達給同學們一個最主要的概念「商業的訓練、數字的訓練,目的是讓你做出適當的決策,不過最終每個決策仍必須有負責的人來執行,而凸顯出理解人性的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必須要找到能跟團隊或合作對象溝通的技巧」。經濟系講求的是個人的行為、政治系教的是團體的行為,或說文學院研究的文學或語言,是幫助人去認識、同理另外一個人的媒介,不管用是哪一種類型的訓練或管道,都是幫助你在未來融入群體生活當中,學習如何團體合作跟理解他人的一個重要過程,這些都是在校生可以好好把握的資源,不論是計畫多取得一個主修或輔修學位,還是利用課餘時間去選修跟本科系性質不同的通識課程都是很好的嘗試,而且大學可能是短時間內最後一次可以獲得大量免費資源的機會,無論如何都必須要好好把握。以上提及的是廣度,指的是從一個科系橫跨到另外一個科系的廣度。

基於深度,舉個例子來講,當時外文系上讓我感到滿載而歸的一個課程 – 「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十九世紀文學為什麼如此重要 ? 十九世紀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而當時最強大的帝國就是大英帝國,因此大英帝國以及倫敦世界一級都市本身是歷經過所有現今世界會發生的事情,舉例來說,倫敦當時從一個國家的首都變成世界級的都會時,需要面對非常多內部、外部的問題,都市的擴張造成的公共衛生問題,公共衛生當中也造成後續階級不平等的問題,高速發展之下造成污染、疾病的問題開始浮現,首先疾病會擴張到社會的底層或是小孩,接著往上影響到中上階級及更上一層的政要,當時許多文學作品就提及如何治理都市跟企業本身需要注意的事情。參考歷史、文化發展是很好的借鏡,藉由閱讀當時的空間、時間背景世界所發生的事,想像今天的台北在整個都市發展當中身處哪個階段,透過一百多年前的前人的反省是否有出現目前適合努力的職能或產業方向。觀察、分析本身是滿好玩的,因為理解這一切之後,就可以再往下繼續發掘非常多,像是可能在一個團隊中做決策的面向。這是一個舉例,你可以從過程當中去思索畢業後成為一個社會人士時,如何看待每一個商業發展、國際情勢時,價值觀比較不會過於侷限,以上就是學業的部分。

課外活動 : 從校園活動、商業競賽累計實務經驗

在學期間,我也參加過許多有趣的校內外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是在大二時參加的 YEF 創業競賽,幾乎是一整年時間都在跨校與來自不同城市、專業的同學合作,透過團隊合作共同提出一個「如何建立好的 CRM 機制」去幫助業務規模較小的店家,像是如何協助學校附近的商家建立一個與社群連結的產品。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創業競賽,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要能兼顧公司的盈利,卻也不只是純粹為了利益,而是試著去解決一個可能會發生的社會問題,這過程中對我來說是滿足的。過程中還能夠學習要如何跟不同科系、不同專業背景的人一起去解決潛在的社會問題,例如設計背景的隊員對於如何呈現資訊或理解客群需求的能力非常好,但對於如何架構團隊、安排工作分配以及如何轉換結果為可以量化的資訊是沒有概念的。如何把一個團隊各自的強項跟不足的地方補足起來,所累積出的整合能力是職場中非常實用的技能。

值得分享的是,其實當初身為學生提出來的想法可能並不是很吸睛,但後面發現許多當時的提案,在營利方式、技術問題、市場性等問題得到解決之後,陸續成為一款款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比如說名片辨識跟名片建立社群系統 (名片全能王)、美食評論網站 (愛評網)、美食外送平台 (UberEat、Foodpanda)。因此重點並不是名次或是商業計畫是否能馬上實現營利,而是對於各方資訊的汲取,實作與觀察的過程都會化為未來的養分。

跳脫舒適圈 : 交換學生,讓我重新檢視不足

說起荷蘭的交換學生經驗,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第一次置身全英文環境中成長,雖然荷蘭不是英文母語的國家,但是學生、人民的平均英文水平非常高。另外是我有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是荷蘭教授基本上是不講課的,一學期只會利用第一堂課把所有修這堂課學生聚集在教室裡,開始說明該學期的授課內容跟方向講清楚,之後將全部學生分組打散成十至十五人一組,並為每組安排一名助教分別至個別的教室上課,而助教的重點不是上課而是引導。每個禮拜會有三小時的上課時間,在此之前,要把當週課程範圍要讀的兩到三篇長篇論文讀完,唸完之後每個小組要在上課的三小時將這兩到三篇論文的內容架構出來並設計一個互動的模式,讓所有人來討論論文裡面的內容跟提出自己可能會有的問題,助教基本上不會涉入過程的任何一塊,只會在討論方向有點偏題時給予提醒,整體是一個極度自主性的學習過程,不是唸完論文就沒事,還必須要想要問什麼問題跟要怎麼參與在這個過程裡,因為老師是不會給你任何主動的引導,必須要在自己做的過程中學習,如果沒有把前面的過程準備得夠好,那在討論的期間,不單只是不能發言,而是你根本沒辦法參與大家的邏輯過程。

因此當時荷蘭學生常常說,每個三小時的課程,背後都是至少十五個小時以上的努力,我覺得這件事情是當時到荷蘭交換一個滿大的衝擊,這個東西跟在台灣受到的教學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教育本身傳達給學生一個訊息「知識如何獲得是學生自己的責任,不是繳學費、到課堂上點名後,一切就會主動提供給你,也不是考試、做報告就可以完成的」。每一個學生都對自己取得入學資格,然後如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負全部的責任,若沒有學到東西就是自己的問題,我認為這本身也是一個滿好的概念轉換,試想對於荷蘭體系下長大的學生,在學校跟未來在工作職場上有什麼差別,其實只是場域換了一個地方,但是每個人幾乎都已經養成從零到有的一個學習過程,以及知道如何拓展現有的知識與技能,讓它變得更能夠被吸收或更能夠昇華,所以對他們來說,沒有所謂的學校跟實際工作間極大的落差,工作方法跟思考邏輯基本上是一致的,我覺得這也是目前台灣學生欠缺的部分,導致於進到職場都必須經過一段痛苦的轉換期。我認為在剛進入大學成人教育的時候,並沒有教導太多這方面的事情導致後來大家的落差,甚至是到年紀很大仍然沒辦法成長為一個很好的大人。

HEC-Paris-Business-School_-MBA-法國巴黎高等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
葡萄牙 圖片提供 /Estelle Chiu

Pre-MBA 職場經驗分享

畢業後的職涯規劃 : 升學規劃焦點放在釐清方向而非取得學位

對於升學規劃,完成荷蘭的交換課程的當下,馬上就意識到接受國外教育的整體時間還是太短暫,因為我很想知道這個教育體系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可以變得多不一樣,淺嚐過後就埋下我未來留學的潛在目標。至於考慮國內的研究所,因為已經在台灣教育環境度過接近 20 年,已經習慣這個模式中的成長速度與可預期事件,並沒有太多新的知識或教育模式可以讓我感到驚訝。舉例來說,已經在台大唸過五年的學生完全可以知道學校會如何教你,即使變成研究生,課堂上的邏輯和方式都一樣,對我來說,繼續於國內升學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我覺得在荷蘭的學習環境是一個全新的過程,但是當時我並沒有真正掌握如何跟其他人相處的技巧,如果給我更多一點時間相信自己有能力將技巧再昇華,因此當時就覺得應該至少要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去好好體驗完整的海外教育環境。但我對於要選擇的主修、專業還沒有明確的想法,因此留學會列在我的未來清單中。

畢業後,還是要給自己進入社會職場的機會,因為在校園鮮有機會可以瞭解到產業面或公司層面的需求。舉例來說,在學校課堂上也曾執行過合作企業的個,結案時或許有機會真正向公司主管階層報告,不過會實際被企業內部採納的機會卻是微乎其微,學生當然可以藉由網路資訊做出自己的判斷,報告的分析方式可能並沒有問題,不過是否符合業界的執行方式跟各項因素的考量卻是另一回事,所以若有真正的職場經驗的話,所能產出的內容跟提案會漸漸的有機會實現落地。

另外,財金系上的教授們,其實相當鼓勵學生先進入職場再考量未來的升學方向,他們認為每一個系上畢業生其實已經擁有很不錯的學歷跟基本的專業教育,欠缺的部分是如何實踐應用與檢討不足。除非已經有目標攻讀專業需求更高的職能,例如財務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保險精算 (Actuarial) 等技術性更高的專業,一定需要在學校繼續建構知識。

Pre-MBA : 產業、職能探索,與自我職涯追求

當時畢業的第一份工作選擇進入商業銀行,選擇金融業的想法現在看來挺可愛的,單純是因為在大學與很多產業或多或少有所涉獵,卻沒有與管理學院學生爭相進入的金融業有過接觸,因此選擇渣打銀行作為我職涯的起點。當時應徵的是企業金融部門的職缺,主要工作內容是幫助面對企業的公司業務代表們控管流程,對我而言是非常無趣的工作項目,原因除了面對的客戶性質單一以外,也鮮少有跨部門、跨專業的合作的機會,並不符合我自己設定的職涯學習目標,因此我後來就換了工作。

辭職後我接續申請花旗銀行儲備幹部計畫 (Citi Bank MA),這一個職位不只是服務純企業客戶,而是有機會接觸消費者跟中小型企業。花旗銀行的儲備幹部計畫有蠻完善的職涯規劃,當時錄取的第一年會讓 MA 在六個不同部門輪調,然後在不同部門輪調的時候,以專案為導向的訓練方法來快速讓員工提升對於銀行營運的理解跟部門的業務內容,同時也會安排 mentor 從旁輔助給予建議。比如說他會開設許多課程以及會給你一些那個公司的主管的一些特別的支援,舉例來說:當輪調到信用卡部門,需要知道一張信用卡的發行流程是如何規劃,產品要如何盈利、如何進行客戶分群、產品的外型設計、發行前的業務訓練等技術性的專業內容,整個環節是常常需要跨部門合作進行。整個銀行體系的輪廓還包含資產管理部門、投資部門,如何讓各部門間有效的溝通和配合都是 MA 需要訓練的。其他像是為什麼銀行不把所有資源投資在最賺錢的業務上? 為什麼信用卡服務必須要經過非常嚴謹過程控制風險?公司需要盡量避免哪種風險類型的客戶?許多過去的疑問可以在訓練期間得到微觀的理解跟全觀的理解,這次的商業銀行職能對我來說好玩很多,因為我不只是想要做技術性的人員,而是更想要知道如何去管理一個團隊跟管理一間公司,所以這個訓練制度對我來說是一個好的配置。

透過前面四年的職涯過程當中,從累積執行的專案、決策在市場上得到的反應與結果,逐漸開始得知自己在特定專業技能與知識深度上的欠缺,。再來,與跨國、跨部門人員執行專案期間,所以我也知道說我想要做的事情是範圍可以再更大,跟更有機會接觸到國際團隊的。花旗銀行 MA 的輪調規劃讓我在職涯初期有很大幅度的成長,不過我也認知到金融業不是我想要長久發展的產業,所以在花旗任職的最後一年已經非常明確往下一個階段前進的想法。對未來的職涯發展方向很明確,我想要開始從事跨國的業務,可以的話希望工作的活動範圍以及市場決策不再侷限於台北,因為大部分外商的台北辦公室多數還是執行台灣當地專案的推動。

HEC-Paris-Business-School_-MBA-法國巴黎高等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_2_
耶路撒冷 圖片提供 / Estelle Chiu

Why MBA : 就讀時機的考量,申請效益的評估

選擇就讀 MBA 的時機考量主要有二 : 第一是時間因素,利用年輕時早點完成學業以及在海外職場發展比較不容易遇到外在因素左右,第二是職場發展考量,這是一個現實環境的情況,在台灣如果找到一份能夠學習空間足夠、可以參與跨國決策、薪資優渥的職缺很難。當時已經踩在一個相較之下要往上有機會但資源非常稀少的狀態,對我來說,選擇繼續待著仍能過著很不錯的生活,但是能往上跳的機率很低,我很認同當時一位同儕說的話 : 如果留在台北花旗 MA 或是類似的工作可以維持 80 分的生活,但是如果有計畫追求剩下的 20 分,是必須要付出努力並追求改變現況,不然大概率接下來二十年都會是 80 分左右的生活。

所以同時也為攻讀 MBA 後的職涯設立目標,區域方面目標是進入區域型辦公室任職,可以是大亞太區域、東南亞區域或是歐洲地區都可以。產業方面也暫時不打算繼續從事金融相關的產業,我想要嘗試服務或產品更貼近消費者的產業。再來,個人興趣還是對人文相關方展很感興趣的,相較於歐洲的魅力會高於美國的學程,我更希望在學習的過程能夠繼續理解不同文化的思想,以及不同人文衍生出的商業文化,所以綜合以上,目標很明確會鎖定在歐洲地區或能夠提供國際性機會的國家與學程。

如果目標是進入區域型辦公室,代表的是會受到區域型辦公室釋出的學歷限制,可能有特定學校畢業生優先錄取的傳統,因此第一個主要重點評估的是學校畢業校友 網絡 (alumni network) 是否足夠強大、數量夠不夠多,例如觀察亞太地區、歐洲地區各間外商區域辦公室設在哪裡 ? 內部員工畢業母校的分佈比例 ? 另外的話,同時具備有重點發展文化的國家選擇有哪些 ?

當時申請條件 :

  • GPA : 3.91
  • IELTS : 7.5
  • GRE : 320

為什麼選擇 MBA? 為什麼是歐洲 MBA?

另外就是 MBA 跟 Master 的選擇,我在申請學校著重考慮的是想要跟人文、文化跟商業可以結合的學程,因此,當下有兩個選擇,一種是商學院導向、注重人文的學程,反之是人文學院導向、注重商業的學程。現實狀況是人文導向、注重商業的學校選擇沒有很多,以及招生管道不如其他學校來的開放,大部分會偏向招收當地學生為主,這個問題違背我之後想要去其他地方工作的先決條件,學程成員組成國際多元化、學校曝光度高不高會影響到職場上的國際移動力,再來的話就是,我也實際與學校的招生官諮詢,實際上提出我的需求並尋求校方回饋,招生官表示他們所開設的學程比較適合已經確立職涯發展方向、需要建立基本知識的學生族群,所以課程本身對已經有工作經驗的我來說並不適合,所以大部分學程的負責人都會建議我直接去申請 MBA 。反向來說申請 MBA 的過程中,也發現學校根據各種產業(其中也包含我感興趣的文化產業) 都會提供不同的課程,也可以與教授協商取得對應資源,甚至額外的資源可能會遠比學校課程本身的收穫還要多上許多,最後考量還是決定申請歐洲的 MBA

至於哪一個國家是比較容易獲得在地資源,或是獲得合適工作機會較大的,以及語言隔閡跟影響到進入產業後的發展是否有直接關聯。舉例來說,義大利的學校有非常好的國際知名度、與當地集團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關係,可是前提是義大利文流利才有機會爭取到工作機會,當時的我明顯不符合條件。剩下的法國跟英國都是不錯的選擇,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夠強以及文化影響力也夠大,但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英國脫歐後的變數以及全歐洲平均留學花費最高的成本考量,所以能不能負擔學費跟生活費,以及取得獎學金的機率都會列入最後考量學校的指標。

最後是選擇學校,我送出申請的 MBA Program 只有三間 :

  • 義大利
    SDA Bocconi School of Management
  • 法國
    HEC Paris 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
    ESSEC Business School 高等經濟商業學院
為什麼選擇 MBA 為什麼是歐洲 MBA
隨著國際產業發展多元化,歐洲、亞洲等地的 MBA 也開始佔有一席之地,與美國逐漸形成分庭抗禮的現況

HEC Paris MBA 留學經驗分享

Why HEC Paris :

很幸運的三間學校都有取得 offer ,從學費以及頒發的獎學金兩者加總去做後最後評估, ESSEC 提供 25% off 、 Bocconi 提供 50% off 、 HEC 提供 33% off ,因為語言問題最後還是拒絕 Bocconi ,剩下法國兩間,最後選擇 HEC Paris 是因為學程時間較長,可以給予職涯轉換更長的累積時間,另外 HEC 的校友在當地的發展也更為蓬勃。

HEC Paris MBA : 學習環境、課程設計

設定 Post-MBA 的職涯規劃,可以先列出過往學經歷的賣點來設定 Plan A 跟 Plan B ,Plan A 是最理想的職涯發展,將有興趣的奢侈品產業、文化產業結合科技業的發展,像是藝術相關的電商或是奢侈品相關的電商,Plan B 則是保留先前在商業銀行執行數位銀行專案的經驗,選擇跟數位銀行業務有重疊的科技業工作。訂定目標後開始尋求校園中可以提供的資源,第一是校友社交,校方、課堂上會邀請各領域的校友舉辦活動, MBA 學生可以把握提前與業界建立連結的機會,去詢問產業相關經驗與技術上可以加強的部分。

第二個項目稱作 MBA Project,每個學生可以制定想要做的題目,安排好合適的指導教授之後,與未來目標進入公司的雇主聯繫,請求他們給予你實務上的建議, Project 本身同時可能是可以幫助到企業實務上進行的。 MBA Project 本身是選擇性的項目,並不是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但學校希望利用校方、教授資源的連結讓學生把自己推銷到這間公司。

最後一個項目是 Certificate,是由學校官方出面與不同企業簽訂合作,企業會安排高階經理人、各部門主管來設計針對不同產業的課程,學生可以在完成課程跟報告後取得公司贊助的認證,開課的企業包含 Bank of America (美國銀行)、 Kering (開雲集團 : Gucci 與 YSL 的母公司) 等。因為企業知名度與符合職場需求的技能訓練,可以讓學生提前認識產業以外,更可以增加求職時業主的信服力。

FACEBOOK-–-Community-Ops-Project-Manager-_Dublin_-Ireland_
Kering 法國總部 圖片提供 /Estelle Chiu

執行 / 校稿編輯 : 林軒毅 Bill


延伸閱讀 : 更多歐洲 MBA Program 校友分享 – RSM 鹿特丹管理學院
Unilever Head of Global Business Development | 規劃適合的職場生活,或許遠重於世界排名

Estelle 是當年度唯三入選 Kering 與 學界泰斗 Jean-Noël Kapferer 合作開設 Certificate 的 MBA 學生,詳細閱讀 :
文化商業|違逆市場邏輯的精品企業:他們賣的不僅是產品,是風雅的階級入場券

Estelle 取得 Facebook 位於都柏林的歐洲總部 Community Ops Project Manager 的 MBA 實習機會,關於面試流程請詳細閱讀 :
不只是一間科技公司:Facebook 歐洲總部 MBA 實習生面試分享


一對一諮詢留學校友 / 職場顧問
Bill 編-WillStudy 創辦人暨執行長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