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 500 人物訪談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職場訪談專欄香港

蜘蛛人:無家日再破首映票房紀錄,幕後打工仔來自台灣 | HKUST MBA

香港科技大學 (HKUST) 工商管理碩士

Jon Chen


碩士學歷: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Full-Time MBA
香港科技大學 (HKUST) 工商管理碩士

大學學歷 :

國立成功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目前職位: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 Financial Planning and Analysis Manager (FP&A), APAC

過往經歷:

Dyson – Business Analytics Manager

Reckitt – Business Analyst

Land O’Lakes/ Great Wall – Assistant Manager

留學前的學經歷

大學選系 : 考上法律系,才發現自己興趣是商業

我從小就在南部長大,高中進入台南一中就讀時,正逢日劇《Hero》當紅,因為覺得自己同樣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人,看完整部劇後非常嚮往檢察官的工作。剛好檢視高中成績,我在數學、英文學科的成績表現都不錯,覺得將來如果唸法律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那時也沒有多想便選擇讀社會組、後來考上法律系。

以我現在回顧來看,台灣學生在高中階段很少有時間去探索自己擅長的事、去想自己喜歡什麼。我也是一直到進入法律系之後,才發現背誦法條、案例需要大量的記憶能力,後來回想以前在準備歷史、地理考試時,記憶力恰巧不是我擅長的部分。成為法律系學生的那一年著實相當痛苦,所以綜合評估後便下定決心重考。這次重考決定往商業領域重新出發,其中運用到的英語、數學更符合我的強項。最後重考順利錄取成大企管系,結果驗證我很適應商學院的課程與環境,同時也非常喜歡自己迎接的新挑戰。

「勇於做出改變」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轉捩點,所以想鼓勵高中階段、準備升大學的同學們,在選擇大學的時候,思考自己擅長什麼事並結合興趣多方探索。現在有很多大學開始設立不分系學士班,從通識課程學習延後決定主修的時間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成大企管系 : 幫助找出自我的課程、實習

大學一開始覺得做 Marketing 、 Branding 相關的工作很酷、會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但衡量自己在創意發想的能力並不是那塊料,所以開始藉著多元選修、實習去多方嘗試。企管系最大的好處是給予學生許多職涯發展的選項,舉凡像是行銷、人力資源、財務、供應鏈管理都需要不同的背景知識與技能,想要了解自己到底適合哪一項,親自嘗試就是最好的方法。

第一份實習在家樂福總公司的財務部門,跟著部門的 Financial Controller 學習、從幫忙處理 Excel 檔案做起。在實習過程中發現自己很喜歡「閱讀」數字的過程,也喜歡跟老闆討論、請教分析數字得到的結果,當時不經思考「外商財務」也許是適合自己的一條出路。因為這次與數字相處愉快,所以接下來的實習也是繼續往財務相關的職務發展。

此外,包含參加商業競賽,我也發現自己在預估商業活動收入、投資比例等財務專業,自己往往能為團隊帶來貢獻。以上經歷影響我對未來職涯的選擇,當時覺得我在數字方面很有天分,之所以能在這條路上走得很順利,我想這要歸功於當時的勇於嘗試。

成大企管系 幫助找出自我的課程、實習

大學職涯出路探索 : 找到有熱情、有市場以及能做到最好的工作

大學時我讀到一本書叫 Good to Great《從A到A+: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祕》,作者是美國知名管理學家 Jim Collins (詹姆·柯林斯),裡面提到的「刺蝟理論」幫助有效用框架來決定我的職涯。

書中提到,如果想找到可以從事一輩子的工作,要先找到三個圓的交集。第一個圓,找到自己有熱情的工作;第二個圓,是否有辦法把這項工作做到最頂尖;第三個圓,這項工作是否有市場。如果能成功找出三個圓的交集,就是可以做一輩子的工作。以 NBA 球星 LeBron James 為例 : (1) 他非常喜歡籃球 (2) 他有足夠的能力成為世界最頂尖的球員 (3) 籃球這項運動在全世界同樣擁有很大的市場。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 : (1) 我對數字很有熱情,每天對著 Excel 工作八小時都不會覺得累;(2) 以我的 GMAT 成績作為依據,我預計自己可以把數字相關工作做到全球前10% 的程度;(3) 數字絕對有市場,不管從古至今、各行各業,都將 Data 視為珍貴的資產,數字正是資料的其中一種體現。

我覺得年輕人可以去思考,對某件事有沒有熱情、能不能做到最好、這件事有沒有市場,試著找到一個可以長久耕耘的職涯。

人生規劃 : 期待正統 MBA 教育,萌生出國留學念頭

大學剛畢業時,同樣也期待有一天能接受知名商學院的教育有所期待,不過在沒有足夠工作經驗的狀況下,大學課堂上教授講授的行銷、財務案例的學習都要依靠想像,如果接著去挑戰難度更高的碩士、研究所,是否可以沿用一樣的方式單純「靠想像學習」?後來開始認真地去瞭解各國的 MBA 學位課程,發現通常班級學生的組成都普遍有 5 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最好是具備國際化、多元化的產業、職能經歷,我便開始準備往 MBA-Ready 的狀態邁進,逐步規劃未來進入 MBA 學習為目標。

決定留學後,我蒐集很多不同類型的資料,從知名部落客 – 酪梨壽司的文章作為啟發, PTT 留學版、MBA 版看到很多 MBA 經驗的分享。做過很多研究後發現台灣的 MBA 教育相較之下很奇怪,許多頂大的商學院研究所並不要求工作經驗,教授同樣以大學講課的方式授課、班級同學也大多由職場新鮮人組成,於是我也開始考慮出國唸書的可能性。

成大畢業的人生規劃 期待正統 MBA 教育,萌生出國留學念頭
紐約大學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 部落客酪梨壽司的母校,同時也是世界知名商學院。期待有朝一日可以體驗正統的 MBA 教育

Pre-MBA 的職涯歷程

大學畢業 : 前進中國累積工作經驗

升上大四之後,班上開始有很多同學去補習、考研究所,我則是因為更明確自己要出國就讀 MBA 的想法,所以更多的是不停思考「到底要累積什麼經驗,可以幫助自己具備更好的申請條件?」。

2008-09 年是中國積極向外擴張市場的時期,我覺得中國經驗或許會是很棒的經歷,對我來說很更有機會在申請時脫穎而出。不過因為正值金融海嘯,連帶當時實習中的外商也凍結人事預算,因此原先實習轉正的規劃無法實行,因此我決定到中國去闖闖看。我選擇參加台商與外商合資公司的 MA Programme ,主要是到中國管理投資案、工廠,進一步幫助公司品牌打入中國市場,這四年的工作、管理、領導經驗,對後來我在申請 MBA 時提供很好的條件。

如果想要申請 MBA Program ,可以思考自己能為學校、班級帶來什麼價值,讓面試官能夠察覺你與眾不同,而且可以帶給學校和同學不同的學習經驗。

初次接初 M&A 職務 : 在大成集團發揮自己的專業 – 分析

當時我在大成集團當儲備幹部,主要負責產品線是畜牧產品,由於公司的財務部門編制龐大,因此需要做財報分析、協助海外投資案。因為公司的多角化經營策略,同時也規劃到東南亞國家設廠、發展海產事業的計畫,大成在中國也自己設有飼料廠、屠宰場以及餐廳,基本上就是一條龍經營的產業。

財務部門會遇到很多公司買賣,也就連帶需要做大量的財務分析、計算公司價值,最後評估是否值得進行併購案,後續也必續持續追蹤當初估算的價值、收入是否和預期相同。財務人員扮演很多角色,例如執行投資案、估算花多少錢買公司、公司如何順利成立、工廠過戶、環保執照等。買賣完成後,要去想如何管理、如何達到目標、未達標怎麼辦、有盈餘如何投資。這些全部是財務人員在工廠收購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這段經歷給我很完整的訓練,像是看小孩成長,從零開始,到帶來收入,再到獨立運作,才會離開一個投資案。

初次接初 M&A 職務 在大成集團發揮自己的專業 - 分析
在北京工作的四年,幫助我從職場新鮮人快速蛻變,也見識到截然不同的競爭壓力

出發去讀 MBA 的時機點

在中國工作數年後,職涯遇到一個較大的瓶頸,我若想升遷到更高的領導階層,粗估需要再花費五年的時間,同時也可能承擔以當時的學歷無法勝任的風險。除此之外,在中國停留一段時間也正想轉換環境。當時累積的職涯經驗已經足夠,選擇以外在力量提去提高升遷機會或許是更好的辦法,所以選擇去讀 MBA 。

建議其他想出發申請或就讀 MBA 的申請者們,最好在工作遇到瓶頸、無法有新的突破時去。如果職涯發展順遂,有升遷的機會,還是可以考慮好好把握當下。

HKUST MBA 經驗分享

Why HKUST : 如何選擇學校

選擇 MBA 之前,必須先思考畢業後的長期職涯規劃,我的目標很明確 – 希望能成為跨國外商公司的 CFO (財務長),因為我想鼓舞所有背景的台灣人,每個人都有在國際職場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機會。

訂下目標後,接下來需要開始思考要如何達成。我覺得競爭亞洲地區的跨國企業會比較有優勢 : 第一,我有在中國的工作經驗;第二,語言能力上我會說中文、英文。在近 5-10 年間,許多跨國企業都想進入中國市場,也因此為亞洲人提供更多職涯的機會。考量到以上原因,我決定選擇申請位於亞洲的學校。

另一方面,在亞洲讀書離台灣近,加上當時中國市場有很大的發展性,但我又想跟中國有段距離,所以最後選擇香港。當時香港是中國對外最大門戶,外商投資必須經過香港才能進入中國市場。除此之外,香港稅制是兩岸三地最低,也是許多外商的地區辦事處。

除了香港科技大學 (港科大) 以外,當時也考慮申請其他 Financial Times Top 20 的學校,其中又以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CEIBS) 和港科大排名最好,最後只送出申請這兩間。

香港科技大學 HKUST : MBA Program 課程設計

港科大 MBA 學程是 18 個月制,校方在學程時間安排上的設計很有彈性,可以選擇完成一年學業就直接畢業,或是選擇延長六個月參加交換學生計劃 (包含到 Yale, Chicago Booth, NYU Stern 等數十間合作學校),同時也可以利用中間的兩個月進行暑期實習,我覺得是一個既完整卻又不太冗長的 MBA 就讀體驗。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課是 Private Equity (私募基金),客座教授本身是私募基金的 Partner 。課程約3-4小時,內容包含學術、同學之間的問題思辨、業界人士互動以及求職。第一個小時內容偏向學術,例如做實地徵信時的注意事項,教授會分享他的實際經驗。第二個小時比較多互動,教授提供 Case Study ,請同學分組報告,讓同學們分享做實地徵信時發現的問題、解決方式、潛在的危機。結束後讓其他同學發問,教授提出講評,可以藉此了解不同國籍同學的觀點。最後,教授找來剛從事務所下班的會計師朋友,請他分享實地徵信的經驗。結束後有 Q&A 時間,不時教授也會邀請一些畢業的 MBA 校友回來和我們分享工作經驗。

相較於台灣商學院或傳統 MBA ,我們學校有學術背景很強的教授、業界校友資源,以及地理優勢。

香港科技大學 HKUST MBA Program 課程設計介紹
HKUST MBA 在課程設計規劃上相當完整,尤其是財務課程,不是單純從教科書上學習 (圖片取自 HKUST 官方網站)

HKUST MBA : 學習環境,小班制、組成背景多元

港科大 MBA 班級人數大約 100 多人,雖然不像美國或歐洲的大班制 MBA Program 每年動輒 400 – 800 人,不過好處是班上每個同學彼此之間可以獲得更頻繁的交流機會。即使班級規模較小,班級同學的組成還是來自 37 個國家,很多歐美人士想要累積 Asia Experience ,來亞洲的第一站通常首選就是香港或新加坡,因此 HKUST 的學生有多元文化背景。

上課時,校方也會「很熱心」的強制幫忙分組,避免同文化、同區域的同學一起待在舒適圈。舉例當時曾經有一次報告同組的同學來自日本、俄羅斯、加拿大以及南美洲,因為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所以討論報告的過程很有趣,有一次南美洲同學想要做某件事,我發現日本同學似乎想表達想法,但可能不好意思說出來,這時我去鼓勵她發表想法,擔任組員間的溝通橋樑,協調組員間的意見,做出大家都滿意的東西。

除了文化背景不同,組員們以前的工作也很多元,像行銷、軍火供應、投資銀行和貨運相關供應鏈,從平時的聊天互動中,讓我有機會學習不同產業、職務的運作方式,這些經驗在未來職場上給我很大的幫助。

我現在的工作要接觸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人,如果沒有當時 MBA 的經驗,我大概不了解要如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尤其現在 Sony 很大的市場是日本,當時和日本同學相處的經驗,讓我知道日本人比較注重細節,需要多鼓勵他們表達想法,我可以很肯定地說 :「 MBA 同學的多元性,成為我職涯道路上的養分。」

香港 Hong Kong : 留學體驗、生活環境

當時還未受到疫情的侵擾,位於亞洲中心的香港,計畫旅遊時交通非常方便。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我會和朋友到菲律賓、泰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玩,體驗不同文化。

在娛樂方面,香港娛樂活動很多,我常和西方國家同學去蘭桂坊喝酒、聊運動、看比賽,學習怎麼和不同國家的人交朋友。我們學校靠近西貢,暑假時會和同學租小遊艇開party,有時候會去爬山,以城市角度來看,香港有多樣化的室內外娛樂活動。

除此之外,香港的交通很便利,有地鐵和公車,不論上課、去市區面試都很方便。

HKUST MBA 學習環境,小班制、組成背景多元
即使將邁入在香港生活的第十年,在職場上還是持續出現新的機會與挑戰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 前往美國 MBA 交換學生

完成在港科大 MBA 12 個月的課程結束後,我選擇延長半年到美國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當交換學生,也算是補足我選擇沒有到歐美國家就讀 MBA 的體驗。我考量的因素有:

  • Connection:港科大台灣人少,所以交換時我選擇台灣人比較多的學校,藉此建立台灣人脈。
  • 學校特色:港科大以Finance為主,西北大學的特色是Marketing和Consulting,我想要學不一樣的東西,跳脫自己的舒適圈。
  • 生活:職業運動在芝加哥很流行,當時會和朋友去看比賽、滑雪,體驗當地生活。
  • 互補性:港科大在市區、天氣熱;西北大學校區大、天氣冷、校外活動多。

我在西北大學選修許多 Marketing 課程,發現我真的很不擅長。有一堂課關於廣告,上課時,教授播放一段澳洲品牌的紅酒廣告,讓同學聽口音,教授解釋說 : 「紅酒主打市場在波士頓,所以廣告用當地流行的澳洲口音。」,因為我不太會分辨口音,所以覺得很有趣。教授也播放汽車保險的廣告,對美國人來說汽車保險很重要,但台灣人可能不太熟悉。這些課程內容讓我體驗到不同於亞洲的學習方式,雖然帶給我許多挫折感,但也讓我學到很多。

在西北大學交換時,我認識到更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好友,一直到現在都保持聯絡成為人脈網絡的重要資產,從修同一堂課的同學,後來陸續幾年一起相約到日本滑雪,最後變成一輩子的好朋友,我覺得安排到西北大學當交換學生的投資非常值得。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前往美國 MBA 交換學生
美國西北大學 / 選擇提供交換學制的 MBA 或許也是考量選校時的一個參考,能夠同時體驗不同地區、強項的教育環境

HKUST MBA : 職涯上的幫助、求職資源

港科大在亞洲地區有非常好的求職優勢,有許多校友在香港當地的金融圈工作,甚至上海、新加坡、日本、韓國都可以看到香港科技大學 MBA 校友的人脈網絡,在各地求職上有很多幫助。不過相對來說,因為港科大的地點和校友職涯發展特質,若有計畫到歐美就業的機會就比較少,像 Consulting 、 Consumer Goods 這些產業也比較不具優勢。

從產業方面來說,港科大的強項有:

  • 金融業
  • 奢侈品產業:很多校友在 LV 、 Hermès 等國際精品底下從事財務、行銷。
  • 餐旅業 (Hospitality):有校友在 JW 集團 (萬豪酒店) 做飯店管理、營運、財務等。
  • 運輸業 (Logistic):香港本身是很大的港口,海運、空運、航空公司裡面也有許多校友。
  • 科技業:深圳是中國科技業的重鎮,有中國校友在華為、騰訊等公司工作。
HKUST MBA 職涯上的幫助、求職資源
回顧畢業晚宴上的合照,現在每一位同學都在各行各業中嶄露頭角,成為公司的中流砥柱

Post-MBA 職涯發展

一開始也考慮過進入投資銀行工作,有參加面試也獲得一些機會。但是發現台灣人很難進去,因為和中國相比,台灣金融市場很少 M&A (併購案),所以他們比較喜歡中國人。再來,以我當時的年紀來說,投資銀行工作太辛苦,看到一些做暑期實習的同學每天都早出晚歸,我覺得我無法負荷那種工作強度。

MBA 畢業後,下班之餘也開始和好友 Brian 共同經營 JonJon MBA,他在 Strategy 領域做很多年,以前在 Indiana University 的 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 念 MBA (文末有詳細介紹及頻道連結)。

MBA 畢業的生涯規劃 : 產業、職能選擇

評估過後,我決定到外商,實習選擇到上海藥廠做 Corporate Finance 。MBA畢業後,我到香港的 Consumer Goods 做Corporate Finance。

很多做 FMCG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快速消費品) 的公司,由同一個辦公室負責台灣和香港市場。像我香港職涯出發點的雇主 Reckitt 就同時包含兩者,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因為我懂台灣市場,也可以藉此機會多了解香港市場。這個工作同時也是 Leadership Programme ,有許多輪調和發展的機會,薪水根據 MBA Level 給薪。比起金融產品,我更喜歡看到實際產品、看到銷售成績,我也可以去了解、喜歡這些產品,這是我對工作、產業做的基本選擇。現在我在電影業工作,公司的產品我也很喜歡。
有些外商公司專門提供 MBA Leadership Programme 給 MBA 學生, MBA 畢業同學在求職時可以往這個方向找,通常起薪都很不錯。

Reckitt Benckiser : 接觸 Data analysis

從 MBA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在 Reckitt Benckiser (簡稱RB),它是一間傳統的英國公司,旗下有 Durex (杜雷斯)、Mead Johnson 等子公司。因為不斷買下新公司,內部常做組織改造,人員流動快,策略常轉變,我在裡面學到如何快速做決策。

剛進去時我是擔任財務職位,過程中學到如何做銷售分析,銷售都是即時資料,可以知道每個通路的銷售情形,從這時候我就開始接觸 Data 。

Dyson 正式進入 Data analysis 世界
近年來 Business Analysis 人才已經成為產業不可或缺的資產,因此也帶動亞洲留學生一股碩士申請熱潮

Dyson : 正式進入 Data analysis 世界

後來我輾轉來到 Dyson ,整個品牌就像是一位英國的老貴族紳士,職場風格有點固執、 不太有彈性,每個人做事都要求一定要做到最好。公司的產品服務對我來說是新的領域,因此有機會去不斷嘗試新的事物。我在 Dyson 正式進入 Data 世界,因為 James Dyson 本人是工程師出身,所以集團很鼓勵善用 Data 。

當時 Dyson 線下實體銷售做得很好,想發展線上通路。因為我在 RB 分析過 Online Data ,所以 Dyson 找上我協助他們。我在這段時間學習 Power BI 、 Tableau ,後來獲得升遷機會,當上 Business & Analytics Manager ,也因此有機會參加 Dyson Global Data 的年會,和世界各地的人分享亞洲區的經驗。

兩年後離開我 Dyson ,最主要的原因是職涯規劃。在 RB 我負責港台市場,在 Dyson 則是負責港、台、韓,幾年下來,我已經很熟悉 Local 市場,因此想要嘗試往 Regional 市場發展。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 前進電影業嘗試新的 Data 分析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索尼影視娛樂) 在香港的辦公室屬於 Regional Office ,當時他們想找個有金融背景,同時又具備 Data Analysis 技能的人,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棒的挑戰,因此我把握機會進入 Sony 。目前工作是 Financial Planning & Analysis ,也就是傳統 FP&A 的角色,工作內容是做預算,分析預算目標。我主要管理亞洲市場,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紐澳。

日本 Sony 在 90 年代為了 VHS 的規格買下 Columbia Pictures ,因此公司文化偏向美日混和。有日本終身雇用制的文化,公司主管大部分都任職 15-20 年左右;也有很美式的部分,像是放聖誕假期、彈性工時、午休時間運動、周五舉辦Whisky Night 。基本上 Sony 的員工都很熱愛電影,對演員、導演、作品都如數家珍。

雖然工作同樣是做 Data ,但在不同產業中,發展的成熟度卻不同。 Consumer Goods 的 Data 發展非常成熟,幾乎每間店都有 POS 機器去紀錄數據; Online Data 也很成熟,每筆交易都會做Data分析;相較於前面兩者,電影業的 Data 還不成熟。

現在很多人會在 Google Play 、 iTunes 上買電影,或是在 Netflix 、龍祥電影台、MOD看電影,這些都需要 Data 分析。例如,蜘蛛人在 Google Play 上降價多少會賣得比較好,這些Data非常新,因為幾年前可能沒有 Google Play。Netflix 的崛起,讓 Data 在電影業成為一個新的開始。我現在在幫日本、韓國、澳洲分析 Google Play 和 iTunes 上的Data ,協助擬定銷售策略和價格以達成公司的目標。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前進電影業嘗試新的 Data 分析
走過 10 年,我離大學的自己所期許的外商公司 CFO 或許只剩一步之遙

Youtuber : 下班時,分享 MBA 與職涯經驗

我們兩個都是 35 歲左右的大叔,在過去10年的職涯裡,累積不少故事和工作經驗。我們邀請許多念MBA的朋友,來頻道中分享 MBA 的經歷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

我和 Brain 都認為, MBA 的經驗影響我們現在的人生。若感興趣可以來看看我們的頻道,上面也有 Power BI 、 Tableau 、 PowerPoint 的教學,以及面試分享、如何談升遷和薪資,很適合 25-35 歲的朋友來看。

執行編輯 : 林軒毅 Bill
校稿編輯 : 卓庭如 Amber


延伸閱讀 : 更多 MBA 台灣留學校友的經驗分享

醫師之外,我想探尋更多醫療產業的可能性 | UC Berkeley Haas MBA & MEng

進入職場或升學,如何訂定目標、評估方法 | HEC Paris MBA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