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美國

醫藥學群跨領域,產品讓環球影城都買單 | USC Interactive Media & Games

南加州大學 (電影學院) 互動媒體與遊戲設計碩士

Yuting Su


碩士學歷 :

USC Cinematic Arts – MFA in Interactive Media & Games Division
南加州大學 (電影學院) 互動媒體與遊戲設計碩士

國立陽明大學 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

大學學歷 :

臺北醫學大學 呼吸治療學系

目前職位 :

Thinker-Tinker – 創辦人暨執行長

美國白金級加速器 Techstars – Mentor

過往經歷 :

2017 富比世 Forbes 30 Under 30 菁英榜

The Webby Awards 威比獎提名

SXSW Innovation Awards 互動創新獎提名

留學前,就讀醫學院的經歷

校系選擇 : 家庭期待與醫學大學中的未來方向探索

我的家人大多在學術界發展,自己在高中時也跟很多學生一樣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就聽從家人的建議,加上同儕普遍的風氣都是拼高分,往能考最高錄取標準的學校科系去就讀,而醫學院、法學院這一類有執照的科系,普遍都認為是比較有保障的。雖然上大學前的我對於設計蠻有興趣的,但設計涵蓋領域非常廣泛、多元,我也沒有相關的經驗,所以還是依照家人、學校的指示,最後考上北醫的呼吸治療系。

醫學大學的訓練和課程設計都非常專業,但也因此比較封閉。我們每堂課上的醫療知識、考試,都是為了很明確的目標,也就是成為醫療體系的一員。同學們畢業後都要考執照,所以大學時的我並沒有考慮留學、研究所等選擇。

大學畢業取得執照後,我其實有到醫院裡去工作一陣子,但那時就開始想,自己是否有不同的可能?有沒有其他的機會?於是我開始尋找一個和醫療專業相關,且又能學習到新領域知識的碩士學程,後來就進入陽明大學的生物醫學資訊所就讀,並在那段期間,慢慢找到對未來的方向。

我覺得還在學生階段就是盡量嘗試。如果你是運氣好、有明確目標的人,很早就探索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並前進相當恭喜;我自己則是一直在摸索,曾走過一點曲折路的人,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情境都是成長中的過程。

繼續升學 : 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傳統領域中的新可能、新發現

考上研究所後,我很幸運地遇到跟我頻率很契合的指導老師,他本身也擁有創業家的雙重身分,所以除了身為教授在學術上的研究以外,也時常有和產業合作的機會。跟著這位老師做計畫時,我得以看到在台灣創業的大環境,發現了更多職涯規劃的可能性。那時剛好有做到使用者的田野調查,進而注意到互動科技的領域有很多發展空間,自己也感到很有興趣。另外,當時也恰巧是整個行動裝置產業正在起飛的年代,整個業界開始研究各種軟硬體設計、使用者體驗等,蓬勃地發展起來,連帶著釋出很多工作機會。

當時台灣還處於一個相對傳統的環境,也比較少注重在設計這一塊,沒有過多的資訊、資源可以取得。但是因為互動媒體的領域發展前景很好,也和我自己想做的東西十分契合,所以便開始思考往國外發展的可能。

校系選擇 家庭期待與醫學大學中的未來方向探索(陽明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院是台灣高中生升學時的重點學群之一,也因為新科技、新技術的出現讓傳統領域發展出許多新的職涯可能。

USC Interactive Media & Games 留學經驗分享

美國留學 : 如何選擇國家,挑選的重點為何?

像互動媒體這一類比較創新的產業,並不是台灣市場關注、重點發展的項目, Google、Uber 等等企業雖然在台灣都有分公司,但開的職缺多以行銷或是執行工程為主。相比之下,他們會在美國設置 Design Lab 去進行創意發想與研究的部分。因為有這樣的區別,我知道自己必須跨出這一步到美國,才能接觸到我想要的資源。

在搜尋適合自己的 program 時,我注意到在美國,設計產業可以分成東岸與西岸兩種發展。東岸著名的是時尚設計、平面設計一類;西岸北加州有矽谷、南加州有好萊塢,是娛樂科技媒體重鎮,比較專注在互動性的層面,把設計跟科技進行結合。除此之外,我也剛好有家人在南加州,所以就從這些基礎上找學校。研究位於加州共有四間比較知名的學校有開設互動媒體的 program,分別是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CalArts) 加州藝術學院、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藝術中心設計學院,以及比較大的 USC 南加州大學、UCL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Why USC : 南加大的申請經驗分享

最後我選了 USC,除了它課程的獨特性(後續會提到 USC 互動媒體系所隸屬於 USC 知名的電影學院下),也因為它提供最多我所需要的資源。當時的我有參加 USC 的 open house 活動,在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十分注重團隊合作;並且,它是一間綜合型的大學,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其他領域的同學、修習其他系所的課程等,和我在北醫、陽明的經驗很不一樣,醫學院雖然給予了專精的學習環境,卻反而容易限制學生的跨領域發展。

學生們在找好的 program,學校也同時在尋找好的人才,這其實是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在這之中很重要的是去發掘你跟這個 program 的連結,看它是不是跟自己的興趣、想做的事情很近似。以我本身想讀設計領域來說,雖然有很多校系選擇,但仔細研究後,會發現它們彼此間從師資到課程等,都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我當時還有搜尋正在讀這些 program 的台灣學生,去聯繫他們、聊聊系所的內容,這對於我的申請準備有很大的幫助。

在確認這是自己真的想讀的 program 後,下一步是去了解,學校在找什麼樣的人才?你的備審資料要用什麼角度切入?你所做的作品集、你的 application,都要針對這個 program 去修改調整。這些過程也是一種自我探索,在回答 application 上的問題時,你的感受是輕鬆的嗎,或是痛苦的?有沒有什麼自我發現?在美國讀書並不便宜,所以要先設想自己讀完之後下一步是什麼、對自己有什麼期許?這個選擇能夠幫助自己拿到想要的工資、職位嗎?

USC Interactive Media & Games 留學經驗分享 - Why USC 南加大的申請經驗分享
如果出國留學是就業導向,畢業後是否有對應的產業發展條件也是在選擇目標時很重要的指標

USC Interactive Media & Games : 課程風格與教學方法

USC 非常注重團隊合作,也很實務導向。為期三年的 MFA program 當中,每一位學生在第三年需要做一個大型的畢業專題,而在前兩年時,學弟妹會參與三年級的專題團隊,作為其中的一分子。在遊戲設計這一塊上,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在做電影,需要一整個大團隊成員彼此的合作,所以學校在三年的課程中不斷把學生放到不同的團隊,也藉此幫助學生找到這個領域中最有興趣的角色,例如做工程、設計、管理等等,都有很多機會可以探索。

至於對創業的幫助,很特別的是,這個 program 隸屬在電影學院裡面,(多數互動媒體科系是被歸類在藝術、工程學院),而南加大的電影學院有很多資源、人才以及和業界的連結,我們有些必修課是和電影學院裡的其他系一起上,例如認識光影、撰寫劇本、學會說故事甚至寫程式,這些是我起初根本沒想到,但爾後卻發現對創業有很大的幫助的經歷。創業者需要了解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學校給的東西全部加起來在這一塊上是很有幫助的。

USC Cinematic Arts : 學習環境與同儕互動

USC 的老師很鼓勵學生做不同嘗試,有想法就提出來討論。我的碩士在學期間,盡可能地申請很多不同的實習機會、到處試試看。我們系所有很多團體 projects,也就慢慢和美國同學變熟。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留學生不太能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工作、能接觸到的資訊也比本國人少,和美國同學熱絡後,也會對人脈、資源等的取得很有幫助。創業者尤其需要這些條件,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開啟對的對話是一大關鍵。

USC 南加州大學 : 校園提供的創業、求職資源

學校是學習的空間、是創業道路上的第一步,但請不要期望學校會主動幫你建立 connection,無論是就職或創業,靠的都是自己。如果在學時就知道自己想走創業,那麼就可以參與一些學校的孵化器、 startup forum ,大部分的學校都具備這樣的資源和環境。在過程中,多看看別人的提案、熟悉新創這個領域、把自己準備好,然後再發想自己的產品。創業會犧牲掉很多時間、金錢,能不能得到回報都是個未知數,因此我也建議大家能在學生時期做好市場跟產品的評估、不要冒然的投入創業的這條路。

在創業這方面,美國的有很多孵化器、加速器、創投,他們對創業持開放態度,並樂於投資創新的想法。台灣資源雖然也不少,但都集中於台灣比較強的產業,在投資上很挑公司。

USC Interactive Media & Games 課程風格與教學方法
USC 擁有全美最好的電影學院,學院在整個學年和夏季都提供在 NBCUniversal、Lionsgate 和 Pixar 的實習機會。

Thinker -Tinker 創業緣起及過程

USC 畢業專題 : 蛻變而出的創業靈感

我們的第一個 prototype 就是我的畢業專題,當時的我已經在不同課堂上做了許多遊戲,明確知道自己的目標是要做出一個產品。

二年級的時候,我和組員做了一個以愛麗絲夢遊仙境為藍本的立體繪本創作,在書頁嵌入感測器,連接到電腦,讓讀者翻頁過程中可以直接與角色互動。例如,有一個環節是和紅心皇后打槌球,我們設計引導讀者用手去彈立體的刺蝟,此時在電腦螢幕中,就可以看到刺蝟在滾動。這個專案蠻成功的,我們被找去大型展覽展出,也獲得了一些獎項,於是我發現把科技和傳統媒介結合,是很大的市場,因為家長普遍不希望小孩總是在和螢幕相處,而這也成為我畢業專題的靈感。

做畢業專題時,我沒有去想要怎麼創業,而是努力在當下、在學校做到最好,畢竟當學生時沒有要把產品銷出去的壓力,所以我畢業後才開始探索可能的商業模式。畢業後,我給自己設下一年的時間,決定去探索這個計畫的可行性,從找工廠、組織團隊等等,有了實際可以銷售的產品,再到尋找資金。

美國創業 : 創業資金籌備過程分享

早期是 bootstrapping 開始的,所有的業務跟開發都是我自己做。那時候計畫等產品有第一版本的樣品就上群眾集資(crowdfunding);當時產品的群眾集資是很熱門的方式,生態也跟現在不太一樣,投資人並不是為了買產品,而是很大一部分是單純想支持這些創作人、參與產品開發的過程。最近一兩年我注意到集資生態變得比較像產品預購會,願意投錢的人的確變多了,可是施加在創作者身上壓力也更大了,因為人們比較願意投資一個幾乎已在生產階段的產品、平台上的競爭也更加激烈。

在沒有很多行銷資源下,我們集資還是成功了、並如願獲得足以送產品進入生產的第一筆資金。同時也因為集資的成功,我們被美國數一數二的 Techstars 加速器給相中、看到了產品發展的潛力,並選中我們參加 2018 年的 cohort ,我們藉此得到了第二筆資金,並在加速器結束後募了我們的種子輪。

台灣的加速器多半是提供課程、辦公室、幫忙和投資者牽線等;而在美國的加速器,會給予新創一筆初期投資金,。以我參加的 Techstars 為例,一開始我們獲得了 12 萬美金,並搬到隸屬 program 的所在位置,去參加工作坊、課程,和 mentor、人脈做連結。參與加速器的過程,是我創業路上很大的轉折點,不僅僅是對於公司的成長,它也幫助我成為更優秀的創業家。

Thinker -Tinker 創業緣起及過程 (美國創業 創業資金籌備過程分享)
美國白金級加速器 Techstars 在全球超過 40 個城市設立加速器,提供給全球創業家、新創在早期協助與實際資源

美國創業資源 : Techstars 滿載的收穫

我覺得我個人成長的很大。「創辦人」是一個很特殊的角色,在實際去做之前,是無法得知要如何準備好自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作為一個創業家,就要去補足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像是我很擅長產品開發流程,卻對行銷和募資非常不了解。這些事情對一個公司營運很重要,但是沒有課程可以學習,也不是進到大公司工作就可以學到的。然而在 Techstars 就能夠實現,更可以從與其他創業家的互動中學習到很多。

Techstars Accelerator 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以 program 城市合作為核心,另外一種則是與各產業尋求新創技術的大企業合作。我當時隸屬的 Accelerator program 是和 Comcast (環球影城、夢工廠的母公司) 合作的 Co-brand 加速器,我們也得以藉此與環球影城、夢工廠進行商業的討論,這是一般新創團隊無法取得的機會。待在這個 program 有點像是成為 Comcast 集團底下的一員,他們會幫忙連接我們跟環球的高層人員,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原本接觸不到的人事物。最後,在加速器結束前,我們成功地跟環球簽了一個合作意向書,讓未來發展的可能又加開闊、更上一層樓。

關於 Thinker -Tinker

公司曾獲選 Techcrunch Disrupt Top Picks in IOT, Robotics, and Hardware. Last Gadget Standing CES Finalist, SXSW Innovation Awards Finalist。

目前主打的產品為智慧型娃娃 Octobo (章魚寶學習平台),此平台由一隻互動式章魚娃娃、教育性質的童書與後端的app資料庫所組成。玩家的手機或平板以藍芽連接娃娃把娃娃喚醒,並從書中解謎尋找道具進行互動, Octobo 會感應玩家互動的方式並給予回應。除了章魚寶,公司今年跟環球影城夢工廠 (Universal DreamWorks) 合作,正在開發一款魔法精靈 (Trolls) 的音樂 AR 互動遊戲 – Trolls Music Stars

Facebook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layoctobo/
Instagram 官方帳號 :  https://www.instagram.com/playoctobo/?hl=en

美國創業資源 Techstars 滿載的收穫
新創一般要尋求外部資源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世界知名的產業代表, Techstars 正是幫新創造更多成功的契機

執行編輯 : 林軒毅 Bill

校稿編輯 : 陳霓臻 Lucinda


延伸閱讀 : 「留學之後,創業可能也是一種選擇」更多台灣留學創業家的訪談

從創業和國際經驗中,看見台灣人才的機會 | 柏克萊大學 UC Berkely IEOR (圖靈證書)

有幸進入史丹佛大學,我想將教育的感動帶回台灣 | 史丹佛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 (stanCode 標準程式教育機構)


Bill 編-WillStudy 創辦人暨執行長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