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專訪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美國美國

不久後的未來,資料分析才是地科研究的核心 | UC Berkeley 地震學博士

PhD in Earth Sciences (UC Berkeley Seismology Lab)

蘇恆毅


博士學歷: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PhD in Earth Sciences (Seismology Lab)
美國加州柏克萊分校 地震學博士

學士/碩士學歷: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系

過往經歷:

日本東京大學暑期研究員

留學前的經歷

地球科學系、4+1 學碩計畫

我大學就讀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則是由中央大學馬國鳳教授指導,畢業後就應屆申請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其實一開始讀地球科學系完全就是一個意外,當初高中申請大學的時候其實是更想念生物相關的,而不是以物理數學為底的科系。學測結束後,主要也都是申請生物相關的科系,除了中央地球科學之外。而那時候只是單純覺得,看岩石、出野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放榜的時候,我正在抉擇要去念生命科學系還是地球科學系的時候,身旁的家人與朋友都勸說不要去念生科系,所以最後就決定去念地球科學系。

沒想到一進地球科學系,知道的第一件事情是,我們的系以前叫地球物理系,基本上都與數學物理分不開關係。不過就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讀下去了。我們系主要的構成是地質、地物 (地電地磁)、地化與地震學等領域。到大二時,因為不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所以我就比同屆的人更早開始找研究室做專題。當初原本在大三的時候是打算大學畢業後就出國唸碩士或博士,但和教授討論之後,認為在研究室多磨練一年,可以在出國後更容易適應國外的研究生活,於是就決定申請 4+1 的計畫。

出國留學 : 選擇繼續讀博士的原因、找尋研究的熱情

想讀博士其實是從小就有的想法,更多的是家庭背景影響。我爸媽都是大學教授,許多親戚也都是博士畢業,從小對我來說讀博士好像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進入大學後,也曾認真的思考我到底要不要念博士?於是在這樣不確定的情況下,我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去嘗試做研究,看看自己到底對做研究有沒有興趣與熱誠,最後的結果就是我現在這樣。

出國留學 選擇繼續讀博士的原因、找尋研究的熱情
走出台灣也讓我看見更多學習、學術研究的可能性,進而促成我未來留學的契機

前往美國留學

選擇學校 : 日本東京大學及美國柏克萊大學間的選擇

我過去曾經到美國 UC Berkeley 跟日本東京大學做過短期的研究,雖然在學術的表現上兩個實驗室都很厲害,但其實兩國的研究室氛圍差很多,在日本的時候,我不敢在研究室吃東西或者聊天,大家的表現也都很嚴肅。而且在日本大家還是習慣用日文交流,有時候甚至連報告的簡報都用日文,因此在沒有日文基礎的情況下,自然就打消到日本讀博士的想法。至於選擇美國進修的原因,除了語言比較沒有隔閡之外,也是因為 UC Berkeley 的地震學領域在全美是排名第二,另外最主要的是選擇到自己適合的指導教授。

美國 PhD : 如何選擇適合的指導教授

一開始在選擇教授的時候,也思考了很久,就如同前面所說,柏克萊大學在地震領域是全美第二,而我申請的教授 Barbara Romanowicz 也是在這領域當中數一數二的大咖教授,所以當初讓我猶豫的點是我即將要面臨的研究主題,是我從來沒有做過,也沒有學過的東西,即使都是地震學,也有許多不同的領域。最後我認為念博士、做研究就是要向未知的領域探索,是要創造知識的,更何況我有這個機會可以像這麼厲害的一位教授學習,於是就決定是加州柏克萊大學。

申請美國 PhD : 博士申請過程及挑戰、獎學金的申請

我當初申請 UC Berkeley 、 UC Riverside 、 UC Santa Cruz 、 Harvard University 、 Cal tech 、 University of Utah 及 USC。我算是很早就開始準備申請資料,畢竟一開始是打算大學畢業後就出國。申請過程中,我的推薦信是由四位老師,分別是我在UCR的指導教授、University of Tokyo 的指導教授、大學專題教授與碩士指導教授寫的。除了有國外教授的推薦信以外,我還利用我在美國訪問與研討會的時候,約了許多教授見面討論研究與表達我有想申請博士的意願。

其中最刺激的就是Berkeley。我在收到正式offer 之前,總共與教授見了三次面,第一次是 Skype 面試,第二次是在美國研討會見面並討論我的研究,第三次則是教授邀請我去美國做一個 onsite interview,並補助我的旅費。透過第三次的面試,也讓我有機會更了解實驗室的氛圍及成員,這也讓我更加確定想選這裡的原因。而到美國讀博士,基本上好一點的學校的博士生,只要你有申請都是有獎學金的,只是獎學金的金額與來源可能會不太一樣。我第一學期是拿Fellowship,之後就都是當研究助理。

選擇學校 : 日本東京大學及美國柏克萊大學間的選擇
在 UC Berkeley 不只讀書、研究,課餘時間參與運動賽事認識更多不同專業背景的朋友們

UC Berkeley 加州柏克萊大學 博士經驗分享

UC Berkeley : 學校整體的研究環境

我覺得目前的感覺蠻好的,與教授之間的交流也比較像是討論而不是指導,彼此都是互相學習。同學之間也很常會互相交流研究點子。我們一年級的時候,會是與一年級的同學在同一個研究室,主要是為了讓彼此更加熟悉。我第一年的研究室中有兩個夥伴,有一個大沙發和完美面向我們學校大草皮與鐘塔的陽台,我們常常研究做累都擠在沙發上聊天看風景。每週系上也都會舉辦 beer hour ,大家會一起聚在系館頂樓喝啤酒聊研究。

因為疫情的關係,其實跟過去的工作模式會非常不一樣,我大概已經半年沒有到學校了!就是因為我們學校整個都 lockdown 起來,只有限制少數的人,像是那些一定要進實驗室做實驗的人才可以去學校,那像我我這種有一台電腦就可以工作的人,基本上就都是 work from home,所以我的生活習慣變得非常不一樣,但我覺得念地球科學,尤其像我是念地震學的人,更多的都是在寫程式,因此我的工作時間就相對的彈性許多。

Berkeley Seismological Lab. : 博士生一天的工作內容

其實我覺得可能是我的研究領域的關係,我並沒有感受到太多研究資源上的差異,因為我做的研究算是資料及數據的處理,所以我需要的東西基本上在網路上都可以拿到,不過如果像是需要做實驗的科系,就可能會因為儀器設備的購買,而明顯感到研究資源的不同。

Berkeley Seismological Lab. : 博士生一天的工作內容
面臨疫情帶來的新生活模式,不論是師生之間或是同儕之間都試著找出更合適的交流方式

畢業後的職涯規劃

以我自己來講的話,畢業之後可能會有兩條選擇,第一個是繼續做研究,就留在學術界找博後的工作,甚至最後去當研究員,然後另外一種選擇,也是我們系上現在很多人在做的,就是可能轉去當電腦工程師,甚至跑去 Google、Facebook 工作的都有,那也有人是選擇到某些大數據公司工作。雖然我們的背景都是在做地震學的研究,但對於地球科學來講,寫程式也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所以如果你程式寫得好,其實未來的出路是很廣的。

UC Berkeley 畢業後的職涯規劃

延伸閱讀 : 更多美國留學、台灣博士校友的經驗分享

從奧林匹亞競賽,一路到美國留學的過程 | UC Berkeley 化學博士

不愛土木,卻完成土木博士學位的 HBO Max 資料科學家 | UIUC Civil Engineering


斯圖加特大學 Uni Stuttgart Lily 李黎編
+ 更多創作

雲林科技大學 環工系 -> 斯圖加特大學 (Uni Stuttgart) 環境工程碩士

目前與先生一起生活在新加坡,育有一兒雞腿的新手媽媽。作為數位游牧工作者,同時擔任 WillStudy 品牌 Podcast 《留學幫幫忙》主持人,歡迎所有對於分享自己熱血、辛酸、乘風破浪的留學故事的校友們與我聯繫 : [email protected]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