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專訪新加坡留學人物訪談專欄

NUS 新加坡國立大學 | CS 博士的 Computer Vision 領域職涯發展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CS)

邱盟竣


博士學歷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CS)
新加坡國立大學 (NUS) 計算機科學博士

大學學歷

國立交通大學 電機系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 Exchange Student
日本東京大學 交換學生

目前職務

Amazon – Computer Vision Applied Scientist (Taipei, Taiwan)

過往經歷

Tik Tok (字節跳動) –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Intern (Singapore)

AICS 華碩 AI 研發中心 –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Intern

Microsoft (微軟) – 軟體開發學生大使 MSPs 

留學前的學經歷

大學選校選系 : 重考經驗,點出教育制度盲點

我大學讀的是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當初選擇這個科系主要是為了出路著想,不過我探索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我的應屆指考成績不甚理想,排志願時陰錯陽差考上政治大學金融學系,但是我錄取之後花了一個月去思考:自己到底對金融有沒有興趣?一直以來都是讀二類組,原先目標也是想要讀電機或資工,一個月之後,我認爲繼續待在金融系行不通,後來就決定重考並錄取交大電機,過程算是挺一波三折。

我認為「填志願」在 18 歲的年紀,確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一方面是高中生個人的興趣還沒有被培養出來,很可能會導致進入科系後,升上大三才發現與理想相差甚遠,有的甚至必須重考。這種情況在我身邊其實是很常見,許多同學為了讀醫學系或法律系重考。另一方面,這算是教育制度的根本問題,從小到大都是被叮囑:「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把考試考好。」不像歐美的教學方式,有更多機會思考自己追求的事物,「通才」教育讓小孩能夠多方嘗試不同的領域,透過系統化的方法才能更加明確人生志向。

電機系的課外學習 : 學生大使積累,訓練交際能力

讀大學時,曾經有擔任微軟的學生大使,英文為 MSPs (Microsoft Student Partners),這份實習當中我被分到「軟體開發組」,但其實與所謂的 Software Engineering Intern 是不一樣的,我們做的比較偏向推廣微軟的產品和未來的一些技術。

當時我們軟體開發部雖然要去幫忙研發一些 Windows 8 附屬的 App,最主要的工作是每幾個月被分配到台灣各地大學進行小型演說,演說內容不外乎是分享最新的 Windows app 技術,所以更像是跟大學生互動,而不是在公司裡面學習軟體工程。我並不認為這是不好的,反而我覺得這是產業的另外一個面向,這份大使工作讓我學到很多待人處事的技巧、演講能力,這段期間我也認識滿多很厲害的同期實習生,有機會與他們交流軟體開發的經驗,所以算是一個很棒的實習經驗。

大學選校選系 交通大學電機系 微軟學生大使 MSPs
微軟 (Microsoft) 推出的學生大使及未來生涯體驗計劃,近年來是大學生間指標性的實習選擇

赴日交換學生 : 嚮往日本文化,交換同時顧及學業

就讀交大的過程中,我有到日本「東京大學」當交換學生的經驗,因為我本身滿喜歡日本文化,從高中接觸動畫、漫畫文化便開始自學日文,因而對有一天在日本生活產生憧憬。直到升上大學二年級時,我發現交大本身就有交換計畫,讓我有機會實現到日本生活的目標,日本姊妹校的名單中也發現世界知名學校 —— 東京大學,我覺得這是一個滿不錯的機會。交換一年或是一學期並不是在浪費時間,有些人會擔心交換會需要延畢,但其實如果有仔細規劃,如果到日本一年間的課程可以回台抵免學分,可以說是一石二鳥。多方考慮後,我當時就決定去申請交換。

一般學生正常都是規劃大四交換,但我個人則是選擇大三申請,其實當初是考慮到比較「實際」的層面,以交大的情況來說,如果是大四交換一年,回來若學分抵免上有任何問題導致延畢的窘境,提早一年可以留下更多應變空間。另外一點,東京大學是交大新簽約的學校,不知道接下來合作是否有可能中斷而失去機會,仔細想想提早出現交換似乎有利無弊。

留學目標的誕生 : 國外經驗啟發,開啟研究之路

成功前往東大的這一年,我會視作人生中重要的「轉捩點」。因為就讀電機系,大三之前讀的都是電子學、電路學等偏硬體的知識,畢業後通常也是往 IC 設計 (Integrated Circuit, 積體電路),或是台灣其他系統及硬體大廠發展。但是透過大學前兩年的學習,我並沒有感覺到對該領域很有興趣,學習多半是為了通過考試。日本交換學生期間,我加入到東京大學「多媒體處理實驗室」。實驗室中遇到很好的日本指導教授,他帶著我做關於圖片處理 (Image Processing) 相關的研究,這算是讓我轉換跑道到資工 (CS) 領域的轉折點。因為我在日本經歷一段滿充實的時光,我意識到自己很享受做研究、發 Paper的過程,所以後來才有走學術路線的想法。

就我個人而言,實習經驗和交換期間做的研究,對之後升學有非常大的幫助。前面有提到在東大做研究的經歷,因為研究成果而獲得發表 Short Paper 的機會,當時的日本老師也認同我的成果,甚至同意幫我寫申請碩博班的推薦信。雖然因為推薦信必須要彌封,所以看不到裡面寫什麼,但是後來輾轉得知老師在信中非常強力地推薦我,算是對能夠成功錄取一項滿大的幫助。

赴日留學交換學生 嚮往日本文化,東京大學交換學生、研究室
從 Image Processing 到 Computer Vision ,決心申請日本交換學生讓我一圓文化體驗的夢想以外,也讓我找到學涯、職涯的下一個方向

NUS CS 新加坡留學經驗分享

博士留學國家選擇 — 新加坡 : 目標明確,考量現實因素

我當初最主要是想要出國做研究,但是沒有一定要去很多人嚮往的美國,首先考慮大學交換留下深刻印象的日本以外。另外一個選擇,我鎖定在另一半所在新加坡,最後送出申請的學校總共有三間,包含日本東京大學、新加坡的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新加坡國立大學) 和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南洋理工大學)。

後來順利拿到兩個 Offer : 東大和 NUS CS (Computer science) 博士學程,考量各種現實因素,例如 NUS 博士班有額外提供獎學金,加上心繫遠在異國的伴侶,所以最後選擇前往新加坡。

NUS CS PhD : 教授高標準,扎實學術素養

目前新加坡各大學開設的 PhD 學位取得時間大約為 3-5 年,但是實際的畢業年數會因導師、實驗室和個人經驗有所不同。就我自己就讀的 NUS Computer Science (CS) PhD 而言,過去學長姊們的狀況至少是 4 年起跳,畢業標準會因人而異。例如,我有聽過老師要求在國際會議上連續三天發表研究結果,也有些老師要求在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七、八篇以上的研究,全看老師如何安排。

關於修課規劃,我們系上畢業規定 (CS) 是 24 學分,一門課在新加坡常見的學分換算相當於 3 學分,所以等同於取得博士學位需要修畢至少 8 門課,加上滿足指導教授訂定的畢業要求後即可畢業。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 PhD Program 本身不帶碩士學位,不像近年某些美國的學程,讀完前兩年會先被授予一個碩士學位,但是新加坡的學位設計並非如此,而是讀完就只會得到一個博士學位。

NUS CS PhD 教授高標準,扎實學術素養
2021 QS 大學專業排名 NUS Computer Science (CS) 位列世界第三,僅次美國 MIT, Stanford, CMU

新加坡國立大學 PhD 獎學金 : 如何申請獎學金?金額、條件經驗分享

關於獎學金,我觀察到來新加坡留學的國際學生中,其實大部分錄取時都有附帶獎學金,只是獲得緣由和金額不太一樣,我的學校裡最基本的獎學金叫做 NUS Research Scholarship ,它是一個為期四年的獎學金,包含學費和每個月的薪水,單論薪水部分金額為 2,000 星幣 / 每月 (換算新台幣約 43,000 元),通過學校資格考試會提高至 2,500 星幣。資格考通常是在第三學期舉行,這個薪水可以讓博士生在新加坡過得還行,比最低工資再高一些的感覺。但是這通常會有其他的附帶條件,例如協助擔任 TA 或 RA 的工作,我們系有要求在四年內必須做約 416 個小時的 TA,幫忙教課、備課、改考卷等,這些規定都會寫在獎學金的條款裡面。

NUS CS PhD : 自帶雙指導教授,專攻心儀主題

在 NUS 實驗室,我主要跟隨兩位老師做研究,有一位老師涉獵的領域比較多元,包含多媒體研究,另外一位老師則是比較專攻 Computer vision (電腦視覺),簡單介紹一下自己主修的研究專題,當我們給定一個圖片或影片時,我要去為裡面的物體去建構一個結構性的表徵 (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也就是說,影片裡的物體跟物體之間會有一些視覺上的關係,我將這些視覺的關係轉換成電腦語言,幫助電腦理解我們看到的圖片或影片,這算是在 Computer Vision 裡一個比較冷門的領域。

我之所以會選擇這兩位老師,因為我是隸屬 School of Computing (隸屬於計算機工程學院),但我們是進去之後才可以選教授,因此選擇時發現符合興趣跟研究的老師所剩不多,後來和我的指導老師談過後,他同意讓我去找一位在 ECE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 領域的 Co-Supervisor,因為這位老師專攻電腦視覺,所以我從這位老師接收到許多學術指導,當然我和原本的老師每週還是有固定的面談以確認我的研究進度。在台灣應該也有類似的制度叫做「共同指導」,只要老師和學生做好共識,基本上就可以這樣進行研究。

NUS CS PhD 自帶雙指導教授,專攻心儀主題

NUS 創業資源 : 校內資源多,拔擢新創人才

學校給予博士生的資源會根據不同實驗室而有差異,像我們是做 AI 領域研究,基本上一定會需要購買 GPU,它的數量和種類就是依靠各個實驗室的教授透過 Funding 去採購,因為要先具備強大的設備才可以讓我們維持高品質的研究。系上的話,當然可以申請電腦補助,像是提供 MacBook 等,只要老師同意就可以取得。

如果是校級的補助,NUS 有一個相當有趣的 Program 叫做GRIP,全名為 Graduate Research Innovation Program, 它是專門提供給碩博生的補助,一個團隊內至少要有一位在校的碩博生才有資格申請,其他人成為可以為校外人士。只要滿足條件就可以報名這個 Program,等同於在學校裡面建構新創計畫。它的訴求是希望你提出偏向 Deep Technology (深度技術注1) 的創新想法,學校則是扮演支持與投資人的角色。與一般創業不太一樣的部分,新創就是要有一些特殊的 Idea 和 Novelty。通過審核後,GRIP 就會提供師資和初始的資金約 50,000 星幣,之後更會引薦新加坡當地與國際相關人士,像是天使投資人或相關企業之類的校外資源挹注。

之所以我會對 GRIP 計畫這麼瞭解,其實是因為我之前有短暫參加過,我和朋友原本計畫合作開發類似「智慧醫療」的服務,透過科技輔助洗腎病人的「智能尿袋」,後來因為做新創得過程中必須要不斷調整、偵錯,目前的想法雖然也是幫助洗腎病人,但已經修改成可攜帶的智慧型洗腎機,整個過程如果要完整敘述會太過冗長,我現在也退出這個計畫了,只是想分享一下,學校是有在鼓勵學生發展新創產業的。

注1:深度技術意指對科學研究產生重大突破的技術。

新加坡國立大學 NUS 創業資源 校內資源多,拔擢新創人才
我(右二) 與 NUS GRIP 的組員及導師合照。GRIP 為 NUS 碩博生提供眾多資源包含師資、人脈、初始投資等

新加坡留學 : 揭開新加坡物價秘密 — 費用精打細算之必要

有些人對新加坡的物價可能存在一些迷思,直覺認為高薪水理應伴隨高物價的常態,但以我自己在新加坡五年的居住經驗,我發現新加坡的消費其實存在自行控制的可能。以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園裡面一餐平均花費大約 4-6 星幣,依目前匯率約 90-100 元新台幣,其實跟台北市內大學的學餐價格落差不會太多。校外也有很多美食廣場,用餐的花費約提高到 5-6 星幣,當然如果時常到餐廳用餐費用就會更高,所以端看個人的生活習慣如何選擇。

交通的話,搭地鐵也不貴,大概 1-2 星幣,住宿的部分就真的稍為貴一點,一般學生租屋每個月的房租是7-800 星幣,約新台幣 18,000 元左右,如果想要升級更好的租屋選擇,我們稱之為 Condo 的房型,預算就要拉高到 1,200 星幣。我的觀點是:新加坡的消費可以不高,只是看你怎麼選擇。

生活環境 : 各地文化聚首,吸引企業入駐

新加坡有一點是我覺得滿特別也很喜歡的,就是作為文化熔爐、聚集多元人種與文化。身在東南亞的新加坡是國際樞紐,官方語言也是英文,吸引了來自東南亞各國、歐洲、美國的國際人才,代表雖然有很多外國人,但很容易跟他們以英文溝通,也讓我學習如何去尊重多元文化,跟不同的文化去共處,這是在台灣比較難去感受、學習到的技能。

另一個我觀察到的差異,新加坡的 IT 業相較台灣發達很多,新加坡國際化的環境順勢吸引到來自中國、美國等地區的大企業,比如說,你可以看到有 Byte Dance (字節跳動, TikTok 母公司)、騰訊、阿里巴巴以及Meta、Amazon、Apple、Google 都匯聚這座大都會,我也發現他們長年雇用 Software Engineer,所以 IT 類型工作的職缺、機會其實比台灣、日本多上許多。

新加坡留學 揭開新加坡物價秘密 — 費用精打細算之必要
新加坡濱海灣夜景 | 繁華的國際金融中心近年來搖身一變成為吸引跨國科技公司及頂級軟體人才的科技聚落,薪水待遇也跟著三級跳

新加坡博士期間,實習、產業合作機會

新加坡就業 : 求職、實習經驗談

有人可能會很疑惑,認為博士生已經算是一項工作,為什麼還可以像學生一樣申請實習?我覺得每個學校和國家都有不同的做法,NUS 是可以讓在學的碩博生同時去進行校外實習,但自然伴隨工作時數的限制 — 每週工作時間 16 小時以內,符合條件就可以在學期間實習。如果是寒暑假的實習則可以全職進行,每週工作時數從 16 小時提高到 40 小時的正常工作時數。

新加坡實習 : 探索業界研究,開發新產品

我在博班時有參與 AICS (華碩AI研發中心) 的實習,台灣的大家應該也了解這是華碩旗下關於 AI 的一個分部,當初我報名它的 Research Intern 是想要了解一下業界跟學界所重視的事物有何不同。進去後的確發現,和我之前在學校博班做的 Project 不同,我在 AICS 做的是比較偏向「實際應用」的研究,當時它們想要做的是智慧型零售業。舉例來說,一間店的監視錄影器,不只會用來監視人,還要用它來分析顧客的喜好,像是對哪些產品特別有興趣等等,我透過這個機會去參與 Google 系統的開發過程,我們稱這個為Video-based Human Object Detector,也就是「人體跟物體互動的偵測器」。

我在 AICS 的工作與博士班的研究 (電腦視覺) 有一定程度的關聯,也對應到我的研究主題,所以是很不錯的機會。第二個優點是,因為我是在業界做研究,所以可以享受工業界比較豐富的資源,例如說它的 GPU 數量就會比較多,對於研究上是一項很不錯的優勢。

新加坡實習 - AICS (華碩AI研發中心) Research Intern 探索業界研究,開發新產品
我在華碩 AICS 新加坡辦公室一隅。我在 AICS 實習期間學習到如何從業界的角度做應用研究

新加坡實習 : 博士生做實習,替企業創造影響力

除了在 AICS 以外,我也有在 TikTok 做 Research Intern,兩份實習經驗的確非常不同。我會將 TikTok 的實習期間拆成兩個段落,前半段我是待在 ByteDance AI Lab,我的日常工作比較偏向純學術研究,實際參與部門大約一年的時間,完成兩個 Project,這部分就比較像是我之前在 AICS 做的事情。

我當初選研究主題時也有和公司 Mentor 討論,他覺得我的博士研究題目看起來就不錯,因此並沒有特別要求一定要和 TikTok 相關而變更方向,很容易地就得到許可。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可以做出一些有影響力的成果並投稿,當然上面要掛 TikTok 和 ByteDance 的品牌名稱,Mentor 和公司認可後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博士實習好處 : 發現研究實際面,保衛資訊安全

至於後半段的時間,當時我有考慮畢業後申請轉正的可能性,所以參與到它們的 Trust and Safety Team 去做應用研究,這就跟研究主題比較不一樣,因為我要貼近生活中會遇到的場景。例如 : 抖音上面的短影片有一些潛在的問題,像是色情、暴力、血腥類型等不可以出現的內容,不可能全部使用人力去執行篩選,所以團隊負責開發 AI 模型來偵測出不當內容,我的題目就是研究如何去改進這個模型,並運用比較新的電腦視覺技術去輔助系統運行,算是實用導向的研究。

我並不能說它不有趣,這樣的研究確實存在足夠的影響力,因為 TikTok 每月有數億的 MAU (每月活躍用戶人數)。我覺得滿特別的是,TikTok 的優勢在於,它會用推薦引擎一直推送一些吸引你的影片,這部分有點像是在主動出擊,但是 TikTok 同時也要「防禦」,我後來加入的部門就是負責在後台做防禦的工作,阻止不當的內容產出。

新加坡實習 - ByteDance AI Lab 博士生做實習,替企業創造影響力
我在字節跳動 (TikTok) 新加坡辦公室一隅。我在 ByteDance AI Lab 做前沿的研究也在 Trust _ Safety 組協助開發及優化電腦視覺 AI 審核模型

取得博士學位後的求職、就業歷程

博士求職現況 : PhD 學位有利弊,選擇前多思考

擁有博士學位當然在求職上具備一定優勢,做為一位 PhD Holder,可以投遞更高階的專業領域職缺,像是職缺清單比較常見的 Senior Data Scientist 或是 Research scientist 類型的工作,這些職缺通常會要求 3-5 年的工作經驗。如果對於博士學位的申請者,研究的歷程就可能會直接被部分公司納入工作經驗中,同齡情況下可能也比碩士學位求職者更有競爭力。

不過相對的也有一些劣勢,作為博士學位擁有者,代表讀的東西極為深入到特定領域裡面,不一定每間公司都需要尋求領域熟悉程度極高的人才。因此當研究主題並非緊扣業界趨勢的話,除非放棄或轉換就業的方向,否則找到理想的工作反而會更困難。當面臨轉換職涯的情況,可能勢必要重新熟悉不同的領域,應徵的職位也要重新考量。

博士職涯選擇 : 工作帶來成就感,用科技幫助社會

我今年剛從博士班畢業,坦白說最近選擇職涯時,我首先考慮的是業界而不是學界。博士在讀期間,我本身意識到在學界做研究,我們勢必要追求 SOTA (State-of-the-art 技術現狀調查),也就是說提出來的研究結果要有足夠的 Novelty,這樣才有機會於頂級的會議和期刊發表,說真的這並不容易,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是藏了許多非常挫折的經驗,我發現自己不太喜歡追求這樣的成就。

相對的,在業界我能做的事比較能鼓舞我,例如我之前在 TikTok 的經驗,讓我發現做出來的產品是可以為大量使用者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的。我後來也觀察到 Amazon 有類似的情況,它開發的設備、服務也是受到大家的歡迎,因此我考慮往業界發展。

注:技術現狀調查指的是多方統合現代最新科技專利與技術,將研究帶往更高層次。

博士職涯選擇 工作帶來成就感,用科技幫助社會
產 (業界)、學、研三方息息相關、相輔相成,職涯上卻有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與工作特性

CS PhD 求職經驗 : 命運多舛,漫漫求職路

我的求職過程其實特別冗長,如同上述提及去年我 TikTok 時就決定申請轉正,但是轉正的程序花了特別多時間,因為我在新加坡的簽證出現一些問題,十月申請完之後,結果一直沒有出來,等到隔年四月底才收到通知。這段期間,HR 一直告訴我會完成轉正,但是並未給我任何保證。我心理上很慌張,覺得到底該怎麼辦,是不是要去申請其他公司?所以我同時也有持續其他的求職進度,我有額外面試新加坡 PayPal 和 Grab 、矽谷 Apple ,最後再加上台北 Amazon,最後確實成功拿到 ByteDance 以及 Grab、Amazon 的錄取通知,不過考慮之後決定回到台北 Amazon。

我錄取台北 Amazon 的這段經歷說起來相當特別,因為其實去年底就有請朋友協助內推 Amazon 的職缺,不過將近半年時間都沒有下文。直到今年三月,我突然看到台北辦公室開出一個新的職缺,內容還很貼近我想要做的 Computer Vision Applied Scientist,我沒有想太多就直接申請,因為其實半年前請朋友幫忙投遞履歷會有一個冷凍期不接受辦理,結果意外的自己申請反而收到錄取。關於這份工作的詳細內容可能要等我開工才知道,不過這個團隊是叫做 Device AI, 也就是製作 Amazon 旗下的硬體裝置,例如它的智能喇叭,還有最近推出的一款智慧家居機器人,叫做 Amazon Astro, 那我的業務範圍當然就是為裝置設計跟開發相關的演算法。

CS PhD 求職經驗  命運多舛,漫漫求職路 - Amazon Taipei, Computer Vision Applied Scientist

一窺台、日、星軟體業 : 新加坡成求職首選,國際化環境成主因

就我個人對台灣、日本、新加坡軟體業的觀察而言,新加坡軟體業的薪水和就業機會比日本好,日本相較台灣則會好一點點。但最近台灣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某種程度拉進日本和台灣的薪資待遇。

不過如果考慮到是否能順利融入職場和當地文化,我其實會覺得新加坡是個不錯的選擇。假定你在台灣待習慣,希望能跳脫「舒適圈」,前往新加坡這類有多元文化的地方可以學到新知識、技能。多元文化可以造就互相尊重跟互相學習合作的工作環境。日本跟台灣相對沒有新加坡的多元性,由於先天還有日文和中文的門檻,西方人或是其他國家的人會比較難以融入,文化就難以形成多樣性,所以單就環境上我還是比較喜歡新加坡。

新加坡求職、留學建議 : 履歷鍍金術,碩士學位增優勢

隨著新加坡軟體業的蓬勃發展,我覺得最近也越來越多台灣人到新加坡找工作,這是完全可行的,尤其本科系若有符合軟體業需求,我會非常推薦嘗試海外職涯的可能性。最近也發現蝦皮跟字節跳動都錄取蠻多台灣人,所以我覺得目前市面上存在很多機會。如果是「非資工本科系」的話,直接投履歷可能就沒有這麼容易。

我會推薦去讀 NUS 或是南洋理工大學的碩士 Program ,因為它們開設的學程不一定是研究導向,他們有很多是 Industry Program,白話文就是只要上課、完成 Project 取代寫論文,大約花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就可以畢業,取得當地相關學位就可以更容易在新加坡找工作,所以這個學位可以視為海外求職的跳板吧!

很多人會考慮美國,因為美國薪水又更高,但我覺得新加坡有它自己的優勢:簽證相對美國好拿,離台灣比較近也沒有時差,治安水平更是非常好。加上居民是以華人為主,一定程度上減少歧視問題,飲食上因此也有滿多中華、台灣的料理,我覺得是很值得考慮的選擇。

新加坡求職、留學建議 履歷鍍金術,碩士學位增優勢 - Industry program

執行編輯 : 林軒毅 Bill
校稿編輯:宋智霖 Ryan


延伸閱讀 : 其他 PhD 留學校友的求職經驗

土木系 AI 之旅,成為 Meta 研究科學家 | UIUC Ph.D 營建管理博士

前公務員的英國博士在讀中,我從大數據看見? |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斯圖加特大學 Uni Stuttgart Lily 李黎編
+ 更多創作

雲林科技大學 環工系 -> 斯圖加特大學 (Uni Stuttgart) 環境工程碩士

目前與先生一起生活在新加坡,育有一兒雞腿的新手媽媽。作為數位游牧工作者,同時擔任 WillStudy 品牌 Podcast 《留學幫幫忙》主持人,歡迎所有對於分享自己熱血、辛酸、乘風破浪的留學故事的校友們與我聯繫 : [email protected]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