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盟竣
博士學歷: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CS)
新加坡國立大學 (NUS) 計算機科學博士
大學學歷:
國立交通大學 電機系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 Exchange Student
日本東京大學 交換學生
目前職務:
Amazon – Computer Vision Applied Scientist (Taipei, Taiwan)
過往經歷:
Tik Tok (字節跳動) –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Intern (Singapore)
AICS 華碩 AI 研發中心 –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Intern
Microsoft (微軟) – 軟體開發學生大使 MSPs
留學前的學經歷
大學選校選系 : 重考經驗,點出教育制度盲點
我大學讀的是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當初選擇這個科系主要是為了出路著想,不過我探索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我的應屆指考成績不甚理想,排志願時陰錯陽差考上政治大學金融學系,但是我錄取之後花了一個月去思考:自己到底對金融有沒有興趣?一直以來都是讀二類組,原先目標也是想要讀電機或資工,一個月之後,我認爲繼續待在金融系行不通,後來就決定重考並錄取交大電機,過程算是挺一波三折。
我認為「填志願」在 18 歲的年紀,確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一方面是高中生個人的興趣還沒有被培養出來,很可能會導致進入科系後,升上大三才發現與理想相差甚遠,有的甚至必須重考。這種情況在我身邊其實是很常見,許多同學為了讀醫學系或法律系重考。另一方面,這算是教育制度的根本問題,從小到大都是被叮囑:「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把考試考好。」不像歐美的教學方式,有更多機會思考自己追求的事物,「通才」教育讓小孩能夠多方嘗試不同的領域,透過系統化的方法才能更加明確人生志向。
電機系的課外學習 : 學生大使積累,訓練交際能力
讀大學時,曾經有擔任微軟的學生大使,英文為 MSPs (Microsoft Student Partners),這份實習當中我被分到「軟體開發組」,但其實與所謂的 Software Engineering Intern 是不一樣的,我們做的比較偏向推廣微軟的產品和未來的一些技術。
當時我們軟體開發部雖然要去幫忙研發一些 Windows 8 附屬的 App,最主要的工作是每幾個月被分配到台灣各地大學進行小型演說,演說內容不外乎是分享最新的 Windows app 技術,所以更像是跟大學生互動,而不是在公司裡面學習軟體工程。我並不認為這是不好的,反而我覺得這是產業的另外一個面向,這份大使工作讓我學到很多待人處事的技巧、演講能力,這段期間我也認識滿多很厲害的同期實習生,有機會與他們交流軟體開發的經驗,所以算是一個很棒的實習經驗。
赴日交換學生 : 嚮往日本文化,交換同時顧及學業
就讀交大的過程中,我有到日本「東京大學」當交換學生的經驗,因為我本身滿喜歡日本文化,從高中接觸動畫、漫畫文化便開始自學日文,因而對有一天在日本生活產生憧憬。直到升上大學二年級時,我發現交大本身就有交換計畫,讓我有機會實現到日本生活的目標,日本姊妹校的名單中也發現世界知名學校 —— 東京大學,我覺得這是一個滿不錯的機會。交換一年或是一學期並不是在浪費時間,有些人會擔心交換會需要延畢,但其實如果有仔細規劃,如果到日本一年間的課程可以回台抵免學分,可以說是一石二鳥。多方考慮後,我當時就決定去申請交換。
一般學生正常都是規劃大四交換,但我個人則是選擇大三申請,其實當初是考慮到比較「實際」的層面,以交大的情況來說,如果是大四交換一年,回來若學分抵免上有任何問題導致延畢的窘境,提早一年可以留下更多應變空間。另外一點,東京大學是交大新簽約的學校,不知道接下來合作是否有可能中斷而失去機會,仔細想想提早出現交換似乎有利無弊。
留學目標的誕生 : 國外經驗啟發,開啟研究之路
成功前往東大的這一年,我會視作人生中重要的「轉捩點」。因為就讀電機系,大三之前讀的都是電子學、電路學等偏硬體的知識,畢業後通常也是往 IC 設計 (Integrated Circuit, 積體電路),或是台灣其他系統及硬體大廠發展。但是透過大學前兩年的學習,我並沒有感覺到對該領域很有興趣,學習多半是為了通過考試。日本交換學生期間,我加入到東京大學「多媒體處理實驗室」。實驗室中遇到很好的日本指導教授,他帶著我做關於圖片處理 (Image Processing) 相關的研究,這算是讓我轉換跑道到資工 (CS) 領域的轉折點。因為我在日本經歷一段滿充實的時光,我意識到自己很享受做研究、發 Paper的過程,所以後來才有走學術路線的想法。
就我個人而言,實習經驗和交換期間做的研究,對之後升學有非常大的幫助。前面有提到在東大做研究的經歷,因為研究成果而獲得發表 Short Paper 的機會,當時的日本老師也認同我的成果,甚至同意幫我寫申請碩博班的推薦信。雖然因為推薦信必須要彌封,所以看不到裡面寫什麼,但是後來輾轉得知老師在信中非常強力地推薦我,算是對能夠成功錄取一項滿大的幫助。
NUS CS 新加坡留學經驗分享
博士留學國家選擇 — 新加坡 : 目標明確,考量現實因素
我當初最主要是想要出國做研究,但是沒有一定要去很多人嚮往的美國,首先考慮大學交換留下深刻印象的日本以外。另外一個選擇,我鎖定在另一半所在新加坡,最後送出申請的學校總共有三間,包含日本東京大學、新加坡的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新加坡國立大學) 和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南洋理工大學)。
後來順利拿到兩個 Offer : 東大和 NUS CS (Computer science) 博士學程,考量各種現實因素,例如 NUS 博士班有額外提供獎學金,加上心繫遠在異國的伴侶,所以最後選擇前往新加坡。
NUS CS PhD : 教授高標準,扎實學術素養
目前新加坡各大學開設的 PhD 學位取得時間大約為 3-5 年,但是實際的畢業年數會因導師、實驗室和個人經驗有所不同。就我自己就讀的 NUS Computer Science (CS) PhD 而言,過去學長姊們的狀況至少是 4 年起跳,畢業標準會因人而異。例如,我有聽過老師要求在國際會議上連續三天發表研究結果,也有些老師要求在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七、八篇以上的研究,全看老師如何安排。
關於修課規劃,我們系上畢業規定 (CS) 是 24 學分,一門課在新加坡常見的學分換算相當於 3 學分,所以等同於取得博士學位需要修畢至少 8 門課,加上滿足指導教授訂定的畢業要求後即可畢業。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 PhD Program 本身不帶碩士學位,不像近年某些美國的學程,讀完前兩年會先被授予一個碩士學位,但是新加坡的學位設計並非如此,而是讀完就只會得到一個博士學位。
新加坡國立大學 PhD 獎學金 : 如何申請獎學金?金額、條件經驗分享
關於獎學金,我觀察到來新加坡留學的國際學生中,其實大部分錄取時都有附帶獎學金,只是獲得緣由和金額不太一樣,我的學校裡最基本的獎學金叫做 NUS Research Scholarship ,它是一個為期四年的獎學金,包含學費和每個月的薪水,單論薪水部分金額為 2,000 星幣 / 每月 (換算新台幣約 43,000 元),通過學校資格考試會提高至 2,500 星幣。資格考通常是在第三學期舉行,這個薪水可以讓博士生在新加坡過得還行,比最低工資再高一些的感覺。但是這通常會有其他的附帶條件,例如協助擔任 TA 或 RA 的工作,我們系有要求在四年內必須做約 416 個小時的 TA,幫忙教課、備課、改考卷等,這些規定都會寫在獎學金的條款裡面。
NUS CS PhD : 自帶雙指導教授,專攻心儀主題
在 NUS 實驗室,我主要跟隨兩位老師做研究,有一位老師涉獵的領域比較多元,包含多媒體研究,另外一位老師則是比較專攻 Computer vision (電腦視覺),簡單介紹一下自己主修的研究專題,當我們給定一個圖片或影片時,我要去為裡面的物體去建構一個結構性的表徵 (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也就是說,影片裡的物體跟物體之間會有一些視覺上的關係,我將這些視覺的關係轉換成電腦語言,幫助電腦理解我們看到的圖片或影片,這算是在 Computer Vision 裡一個比較冷門的領域。
我之所以會選擇這兩位老師,因為我是隸屬 School of Computing (隸屬於計算機工程學院),但我們是進去之後才可以選教授,因此選擇時發現符合興趣跟研究的老師所剩不多,後來和我的指導老師談過後,他同意讓我去找一位在 ECE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 領域的 Co-Supervisor,因為這位老師專攻電腦視覺,所以我從這位老師接收到許多學術指導,當然我和原本的老師每週還是有固定的面談以確認我的研究進度。在台灣應該也有類似的制度叫做「共同指導」,只要老師和學生做好共識,基本上就可以這樣進行研究。
NUS 創業資源 : 校內資源多,拔擢新創人才
學校給予博士生的資源會根據不同實驗室而有差異,像我們是做 AI 領域研究,基本上一定會需要購買 GPU,它的數量和種類就是依靠各個實驗室的教授透過 Funding 去採購,因為要先具備強大的設備才可以讓我們維持高品質的研究。系上的話,當然可以申請電腦補助,像是提供 MacBook 等,只要老師同意就可以取得。
如果是校級的補助,NUS 有一個相當有趣的 Program 叫做GRIP,全名為 Graduate Research Innovation Program, 它是專門提供給碩博生的補助,一個團隊內至少要有一位在校的碩博生才有資格申請,其他人成為可以為校外人士。只要滿足條件就可以報名這個 Program,等同於在學校裡面建構新創計畫。它的訴求是希望你提出偏向 Deep Technology (深度技術注1) 的創新想法,學校則是扮演支持與投資人的角色。與一般創業不太一樣的部分,新創就是要有一些特殊的 Idea 和 Novelty。通過審核後,GRIP 就會提供師資和初始的資金約 50,000 星幣,之後更會引薦新加坡當地與國際相關人士,像是天使投資人或相關企業之類的校外資源挹注。
之所以我會對 GRIP 計畫這麼瞭解,其實是因為我之前有短暫參加過,我和朋友原本計畫合作開發類似「智慧醫療」的服務,透過科技輔助洗腎病人的「智能尿袋」,後來因為做新創得過程中必須要不斷調整、偵錯,目前的想法雖然也是幫助洗腎病人,但已經修改成可攜帶的智慧型洗腎機,整個過程如果要完整敘述會太過冗長,我現在也退出這個計畫了,只是想分享一下,學校是有在鼓勵學生發展新創產業的。
注1:深度技術意指對科學研究產生重大突破的技術。
新加坡留學 : 揭開新加坡物價秘密 — 費用精打細算之必要
有些人對新加坡的物價可能存在一些迷思,直覺認為高薪水理應伴隨高物價的常態,但以我自己在新加坡五年的居住經驗,我發現新加坡的消費其實存在自行控制的可能。以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園裡面一餐平均花費大約 4-6 星幣,依目前匯率約 90-100 元新台幣,其實跟台北市內大學的學餐價格落差不會太多。校外也有很多美食廣場,用餐的花費約提高到 5-6 星幣,當然如果時常到餐廳用餐費用就會更高,所以端看個人的生活習慣如何選擇。
交通的話,搭地鐵也不貴,大概 1-2 星幣,住宿的部分就真的稍為貴一點,一般學生租屋每個月的房租是7-800 星幣,約新台幣 18,000 元左右,如果想要升級更好的租屋選擇,我們稱之為 Condo 的房型,預算就要拉高到 1,200 星幣。我的觀點是:新加坡的消費可以不高,只是看你怎麼選擇。
生活環境 : 各地文化聚首,吸引企業入駐
新加坡有一點是我覺得滿特別也很喜歡的,就是作為文化熔爐、聚集多元人種與文化。身在東南亞的新加坡是國際樞紐,官方語言也是英文,吸引了來自東南亞各國、歐洲、美國的國際人才,代表雖然有很多外國人,但很容易跟他們以英文溝通,也讓我學習如何去尊重多元文化,跟不同的文化去共處,這是在台灣比較難去感受、學習到的技能。
另一個我觀察到的差異,新加坡的 IT 業相較台灣發達很多,新加坡國際化的環境順勢吸引到來自中國、美國等地區的大企業,比如說,你可以看到有 Byte Dance (字節跳動, TikTok 母公司)、騰訊、阿里巴巴以及Meta、Amazon、Apple、Google 都匯聚這座大都會,我也發現他們長年雇用 Software Engineer,所以 IT 類型工作的職缺、機會其實比台灣、日本多上許多。
新加坡博士期間,實習、產業合作機會
新加坡就業 : 求職、實習經驗談
有人可能會很疑惑,認為博士生已經算是一項工作,為什麼還可以像學生一樣申請實習?我覺得每個學校和國家都有不同的做法,NUS 是可以讓在學的碩博生同時去進行校外實習,但自然伴隨工作時數的限制 — 每週工作時間 16 小時以內,符合條件就可以在學期間實習。如果是寒暑假的實習則可以全職進行,每週工作時數從 16 小時提高到 40 小時的正常工作時數。
新加坡實習 : 探索業界研究,開發新產品
我在博班時有參與 AICS (華碩AI研發中心) 的實習,台灣的大家應該也了解這是華碩旗下關於 AI 的一個分部,當初我報名它的 Research Intern 是想要了解一下業界跟學界所重視的事物有何不同。進去後的確發現,和我之前在學校博班做的 Project 不同,我在 AICS 做的是比較偏向「實際應用」的研究,當時它們想要做的是智慧型零售業。舉例來說,一間店的監視錄影器,不只會用來監視人,還要用它來分析顧客的喜好,像是對哪些產品特別有興趣等等,我透過這個機會去參與 Google 系統的開發過程,我們稱這個為Video-based Human Object Detector,也就是「人體跟物體互動的偵測器」。
我在 AICS 的工作與博士班的研究 (電腦視覺) 有一定程度的關聯,也對應到我的研究主題,所以是很不錯的機會。第二個優點是,因為我是在業界做研究,所以可以享受工業界比較豐富的資源,例如說它的 GPU 數量就會比較多,對於研究上是一項很不錯的優勢。
新加坡實習 : 博士生做實習,替企業創造影響力
除了在 AICS 以外,我也有在 TikTok 做 Research Intern,兩份實習經驗的確非常不同。我會將 TikTok 的實習期間拆成兩個段落,前半段我是待在 ByteDance AI Lab,我的日常工作比較偏向純學術研究,實際參與部門大約一年的時間,完成兩個 Project,這部分就比較像是我之前在 AICS 做的事情。
我當初選研究主題時也有和公司 Mentor 討論,他覺得我的博士研究題目看起來就不錯,因此並沒有特別要求一定要和 TikTok 相關而變更方向,很容易地就得到許可。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可以做出一些有影響力的成果並投稿,當然上面要掛 TikTok 和 ByteDance 的品牌名稱,Mentor 和公司認可後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博士實習好處 : 發現研究實際面,保衛資訊安全
至於後半段的時間,當時我有考慮畢業後申請轉正的可能性,所以參與到它們的 Trust and Safety Team 去做應用研究,這就跟研究主題比較不一樣,因為我要貼近生活中會遇到的場景。例如 : 抖音上面的短影片有一些潛在的問題,像是色情、暴力、血腥類型等不可以出現的內容,不可能全部使用人力去執行篩選,所以團隊負責開發 AI 模型來偵測出不當內容,我的題目就是研究如何去改進這個模型,並運用比較新的電腦視覺技術去輔助系統運行,算是實用導向的研究。
我並不能說它不有趣,這樣的研究確實存在足夠的影響力,因為 TikTok 每月有數億的 MAU (每月活躍用戶人數)。我覺得滿特別的是,TikTok 的優勢在於,它會用推薦引擎一直推送一些吸引你的影片,這部分有點像是在主動出擊,但是 TikTok 同時也要「防禦」,我後來加入的部門就是負責在後台做防禦的工作,阻止不當的內容產出。
取得博士學位後的求職、就業歷程
博士求職現況 : PhD 學位有利弊,選擇前多思考
擁有博士學位當然在求職上具備一定優勢,做為一位 PhD Holder,可以投遞更高階的專業領域職缺,像是職缺清單比較常見的 Senior Data Scientist 或是 Research scientist 類型的工作,這些職缺通常會要求 3-5 年的工作經驗。如果對於博士學位的申請者,研究的歷程就可能會直接被部分公司納入工作經驗中,同齡情況下可能也比碩士學位求職者更有競爭力。
不過相對的也有一些劣勢,作為博士學位擁有者,代表讀的東西極為深入到特定領域裡面,不一定每間公司都需要尋求領域熟悉程度極高的人才。因此當研究主題並非緊扣業界趨勢的話,除非放棄或轉換就業的方向,否則找到理想的工作反而會更困難。當面臨轉換職涯的情況,可能勢必要重新熟悉不同的領域,應徵的職位也要重新考量。
博士職涯選擇 : 工作帶來成就感,用科技幫助社會
我今年剛從博士班畢業,坦白說最近選擇職涯時,我首先考慮的是業界而不是學界。博士在讀期間,我本身意識到在學界做研究,我們勢必要追求 SOTA (State-of-the-art 技術現狀調查注),也就是說提出來的研究結果要有足夠的 Novelty,這樣才有機會於頂級的會議和期刊發表,說真的這並不容易,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是藏了許多非常挫折的經驗,我發現自己不太喜歡追求這樣的成就。
相對的,在業界我能做的事比較能鼓舞我,例如我之前在 TikTok 的經驗,讓我發現做出來的產品是可以為大量使用者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的。我後來也觀察到 Amazon 有類似的情況,它開發的設備、服務也是受到大家的歡迎,因此我考慮往業界發展。
注:技術現狀調查指的是多方統合現代最新科技專利與技術,將研究帶往更高層次。
CS PhD 求職經驗 : 命運多舛,漫漫求職路
我的求職過程其實特別冗長,如同上述提及去年我 TikTok 時就決定申請轉正,但是轉正的程序花了特別多時間,因為我在新加坡的簽證出現一些問題,十月申請完之後,結果一直沒有出來,等到隔年四月底才收到通知。這段期間,HR 一直告訴我會完成轉正,但是並未給我任何保證。我心理上很慌張,覺得到底該怎麼辦,是不是要去申請其他公司?所以我同時也有持續其他的求職進度,我有額外面試新加坡 PayPal 和 Grab 、矽谷 Apple ,最後再加上台北 Amazon,最後確實成功拿到 ByteDance 以及 Grab、Amazon 的錄取通知,不過考慮之後決定回到台北 Amazon。
我錄取台北 Amazon 的這段經歷說起來相當特別,因為其實去年底就有請朋友協助內推 Amazon 的職缺,不過將近半年時間都沒有下文。直到今年三月,我突然看到台北辦公室開出一個新的職缺,內容還很貼近我想要做的 Computer Vision Applied Scientist,我沒有想太多就直接申請,因為其實半年前請朋友幫忙投遞履歷會有一個冷凍期不接受辦理,結果意外的自己申請反而收到錄取。關於這份工作的詳細內容可能要等我開工才知道,不過這個團隊是叫做 Device AI, 也就是製作 Amazon 旗下的硬體裝置,例如它的智能喇叭,還有最近推出的一款智慧家居機器人,叫做 Amazon Astro, 那我的業務範圍當然就是為裝置設計跟開發相關的演算法。
一窺台、日、星軟體業 : 新加坡成求職首選,國際化環境成主因
就我個人對台灣、日本、新加坡軟體業的觀察而言,新加坡軟體業的薪水和就業機會比日本好,日本相較台灣則會好一點點。但最近台灣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某種程度拉進日本和台灣的薪資待遇。
不過如果考慮到是否能順利融入職場和當地文化,我其實會覺得新加坡是個不錯的選擇。假定你在台灣待習慣,希望能跳脫「舒適圈」,前往新加坡這類有多元文化的地方可以學到新知識、技能。多元文化可以造就互相尊重跟互相學習合作的工作環境。日本跟台灣相對沒有新加坡的多元性,由於先天還有日文和中文的門檻,西方人或是其他國家的人會比較難以融入,文化就難以形成多樣性,所以單就環境上我還是比較喜歡新加坡。
新加坡求職、留學建議 : 履歷鍍金術,碩士學位增優勢
隨著新加坡軟體業的蓬勃發展,我覺得最近也越來越多台灣人到新加坡找工作,這是完全可行的,尤其本科系若有符合軟體業需求,我會非常推薦嘗試海外職涯的可能性。最近也發現蝦皮跟字節跳動都錄取蠻多台灣人,所以我覺得目前市面上存在很多機會。如果是「非資工本科系」的話,直接投履歷可能就沒有這麼容易。
我會推薦去讀 NUS 或是南洋理工大學的碩士 Program ,因為它們開設的學程不一定是研究導向,他們有很多是 Industry Program,白話文就是只要上課、完成 Project 取代寫論文,大約花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就可以畢業,取得當地相關學位就可以更容易在新加坡找工作,所以這個學位可以視為海外求職的跳板吧!
很多人會考慮美國,因為美國薪水又更高,但我覺得新加坡有它自己的優勢:簽證相對美國好拿,離台灣比較近也沒有時差,治安水平更是非常好。加上居民是以華人為主,一定程度上減少歧視問題,飲食上因此也有滿多中華、台灣的料理,我覺得是很值得考慮的選擇。
執行編輯 : 林軒毅 Bill
校稿編輯:宋智霖 Ryan
延伸閱讀 : 其他 PhD 留學校友的求職經驗
土木系 AI 之旅,成為 Meta 研究科學家 | UIUC Ph.D 營建管理博士
前公務員的英國博士在讀中,我從大數據看見? |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雲林科技大學 環工系 -> 斯圖加特大學 (Uni Stuttgart) 環境工程碩士
目前與先生一起生活在新加坡,育有一兒雞腿的新手媽媽。作為數位游牧工作者,同時擔任 WillStudy 品牌 Podcast 《留學幫幫忙》主持人,歡迎所有對於分享自己熱血、辛酸、乘風破浪的留學故事的校友們與我聯繫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