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 Lee
碩士學歷 :
北京清華大學 工業工程所
Tsinghua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大學學歷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目前職位 :
愛奇藝 (IQIYI) – 產品營運經理
Ping 是我的大學同學,大學期間參與活動的經驗非常豐富,社團活動方面參加學生會、擔任系學會會長,學術方面也代表學校到紐約參加模擬聯合國,可以說在校期間是非常多學弟妹的表率。
對台灣走技職體系的學生來說,可能在社會上、職場上會明顯地感覺到略遜所謂的台清交成一個級距,因此在研究所的推甄上可能也會以這些學校做為目標去努力,但我覺得 Ping 最讓我欽佩的地方是她從不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她同樣擁有挑戰世界一級學術殿堂的實力(北京清華大學在工程領域的排名是世界第10),她也成功辦到了!
為什麼會選擇在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研究所?
因為畢業前先瞭解過未來想從事的工作,想要從事的管理職的工作(ex.產品經理、專案經理),對類似職位的生態系來說,學歷對於升遷跟發展的機會有著較大的影響,不想在往後因為學歷這個條件遜色於別人而錯失良機,衡量之下直接就讀研究所是我做出的最後選擇。
在申請台灣研究所的時候,意外得知有中國兩所研究所的申請機會,於是乎就開始著手中國研究所項目的申請,相較台灣研究所的發展,中國幾所重點大學在世界排名早已遠超台灣的頂尖學校,以市場面來說,中國大陸擁有的商機所帶來的可能性也更為巨大。
為什麼最後選擇清華?
在工業工程的領域中,北京清華是當初的起源地,所帶來的硬體資源更為豐富,另外在申請階段有先報名北京清華的暑期團校(暑期幹部訓練營),為期七天可以事先體驗校園生活,也在過程中因為同儕、環境的影響之下做出選擇清華的決定,兩所大學的校風也有所不同。
申請過程中有可以給學弟妹的意見分享嗎?
當初在申請時其實可以參考的申請資訊非常少,可能因為在政策上面有刻意地被阻擋,上網找資源的時候幸運有認識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的學長姐們提供幫助,所以其實資源不一定是文獻、數據,有時候『人』或許也是一個突破口。在這個階段台灣的學生需要有非常大的耐心,簡章資料沒辦法從入口網站、論壇中簡單的獲得。
另外申請所準備的備審資料使用的用語需要格外注意,(Ex.全國評鑑優良),要盡量淡化這些有爭議的內容,專業用語也需要配合不同的用法做調整,中國還蠻注重質量、科研成果,對於學術表現的重視程度遠大於社團活動,面試一定要確實準備好英文自我介紹,大學的過程需要具備專題成果,評委很在意專題方面的內容,證明自己有邏輯架構的說明、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的項目,當然也會詢問專業問題的知識(取決於自己申請的專業組別)。
參加過這麼多的社團活動對妳有什麼正面幫助?
對於參加有報名台灣研究所甄試的同學來說,其實社團方面的表現是許多學校加分的重點,因為對評審來說成績並不是甄試的唯一重點,這些活動經驗都更能夠凸顯個人特質;但對於中國的研究所來說就還是著重在科研項目上,不過不能因此就說社團的經驗是沒用的,活動中所學習到的應對進退、創新思考能力都能幫助申請者從容面對面試中遇到的問答環節。
北京清華大學留學經驗分享
教學環境上的差異
台灣教育在學術研究這一塊偏向鬆散,北京清華的教育則是從本科以來就非常學術,例如寫報告時要怎麼引用文獻、如何建構研究架構、如何做問卷,台灣在大學階段並沒有畢業論文這一塊的訓練,所以剛開始做研究時非常吃力。再來就是台灣的教育體制沒有協助學生在畢業前找出方向,舉例來說清華本科的學生可能在大二、大三就知道自己是否要繼續讀研,沒有選擇讀研的同學也會決定好自己想在專業領域深耕的方向。
清華大學同儕之間的觀察
普遍的中國學生的實習經歷很豐富,研究所的中國學生早已擁有3-4份實習經驗,另外本科的學生有很多人也在創業,這樣的觀察其實不難發現中國的學生非常早就規劃起自己的職涯,順帶一提的是研究所有非常多來自外國的學生,就工業工程所來說有70%是外國學生所組成,對於想要汲取國際經驗是個不錯的交流機會。
課餘的時間通常有什麼活動?
對於北京清華的研究生來說,因為課業壓力繁重加上科研已經佔據大部分的時間,不過我在課餘有跟著學長做騰訊的合作項目,另外也接了台生組組長(台灣學生事務負責),真的還有時間會和朋友出去喝酒聊天、上健身房。
未來畢業後有什麼樣的職涯規劃嗎?
以我研究項目(電視劇觀眾的心理跟行為研究)作為考量,畢業後並不會考慮回到台灣就職,未來可能從事的產業(industry)包括娛樂媒體業、廣告業,鎖定的工作內容(Position)會往營銷策劃、用戶研究的方向努力,目前有在計畫利用暑假的時間到北京奧美擔任實習生,希望可以提前熟悉該產業的職場動向以及生態,會選擇留在中國是因為更有機會接觸決策端以及更大的市場需求。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