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律元
大學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 工商管理學系 & 社會學系 (雙主修)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 Exchange Student
哥本哈根大學 (Københavns Universitet) 交換學生
過往經歷 :
Spring Professional 躍科人才-軟體招募部門 獵才顧問實習生
貝殼放大 – 歐美市場行銷實習生
大學階段 : 生涯、職涯發展定向
高中就讀人文社會資優班期間,頻繁接觸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的內容,日漸對於跟社會科學相關的內容感到興趣。對我來說,社會學可以是大至人類生活、小至自己生活周遭切身相關的學問,讓我從每天日常觀察到的事物去重新認知自己的生涯規劃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科系選擇 : 個人興趣探索與家庭期待的平衡
原本學測時同樣有達到社會學系的申請門檻,不過與家人討論後,考量到社會學系的畢業出路在臺灣的應用及發展機會的狀況下,如果能夠透過進入管理學院培訓自己的專業技能並拓展職涯可能性,再透過雙主修持續精進自己在社會學的學習,或許可以在個人實現跟家庭期待中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雙主修的排列組合 : 為什麼是工商管理系 + 社會系
就我自己的觀察,台灣在商學院或管理學院的課程編制底下,似乎都過於輕忽社會科學、心理學等基礎學科能夠在專業領域帶來的影響。
首先,其實管理學科和社會學科的關係很曖昧,彼此之間有強烈的關聯又有相當的衝突,舉例來說 : 在資本主義的概念上兩個學科就會產生不同的見解,這也是為什麼在企業實現營利目標的同時,又會衍生出企業社會責任或永續發展的議題。雙主修可以讓自己以不同的角度、層面探討同一件事情,這是很難得的體驗,也是我在任一個單獨科系就讀都很難擁有的機會,對於我在選擇未來服務的企業時也會有更多的依據跟想法。
再者,衝突以外兩者其實也有不少可以互相融合、借鑑的部分,像是工商管理系底下的子領域 – 人力資源、行銷等專業,因為每學期課程時間分配的緣故,難以將每一個專業領域的背景知識、發展沿革都一一交代,我則能透過在社會系學習心理學、組織學的過程中重新將兩者去結合起來,對於課堂上的討論就能貢獻出更多不同的觀點。
臺大商學院特色 – 選必修模組化 : 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臺大工管系入學分為企業管理組與科技管理組,大三以後又可以各自選修不同模組的課程 (行銷管理、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營運與商業數據分析、科技與創新管理),如同前面提及自己其實更喜歡與「人」有直接相關的內容,所以最後也選擇行銷以及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主要的選修模組。
除此之外,我也以未來想投入的產業或想做的工作內容去評估選擇的模組,因此我並不是對於數據、營運面完全沒有興趣,而是綜合考量未來可能的方向與能夠分配的時間後去作出決定。
前進北歐 : 交換學生的目的以及準備
交換學生 : 為什麼會想要規劃以及送出申請?
工商管理學系算是臺大裡面申請交換學生或出國攻讀研究所風氣相當盛行的學系,每個人有不同走出台灣到世界各個角落的原因,無論是豐富自己的學經歷、提前為留學規劃考察抑或是練習外文等,而對我來說原因其實是更為單純。
當時我在臺灣過得並不開心,可能是環境、家庭、人際關係、課業、人生規劃遇到了瓶頸,即使內心知道要讓自己振作起來卻不如想像中的容易。以我在社會學上所得到的領悟,或許轉換到一個新的環境可以帶來新的想法、新的情緒,對當下的我來說可能是一個尋求「改變」的好方法,出國交換可能是讓我重新開心起來的解方,也是為什麼即使疫情加溫還是選擇如期出發交換的原因。
哥本哈根大學 交換學生 : 丹麥是如何吸引你?
既然主要目的是轉換心情跟找到一個人生的出口跟改變,把交換學生當作一次 gap year 來利用,所以即使甄選總成績是可以去競爭美國加州大學、大陸北京、清華大學等名校,我首先排除的還是較高壓、競爭的環境。而崇尚慢活、享受人生的北歐國家自然而然地成為我這次目的地的首選,還能夠觀摩北歐國家健全的社會體制及福利制度等,對於雙主修社會系的我也是相當憧憬的學習機會。
根據我所蒐集的資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除了在社會學領域世界排名第 35 名之外,有趣的是在商學院的課程設計也十分注重與社會學的結合與應用。以走訪北歐一遭,親身體驗其教育及社會制度的完善,並且兌現大學所學及作為工作坊累積更多實務經驗,我有預感這趟丹麥之旅也許會成為人生的轉捩點。
留學經費來源 :希望出航獎學金、堉璘獎學金(現 堉璘臺大人才培育計畫)
決定要前往丹麥的同時,為了減經家中的負擔,我也申請了臺大的校內獎學金,希望可以作為支持出國的經濟來源之一。最後,非常幸運的錄取了希望出航獎學金及堉璘獎學金。
希望出航獎學金主要是在幫助家境清寒、或可能無法獨自負擔生活費的同學,有機會可以在國外安心學習,是交換生可以選擇的出國獎學金之一。
堉璘獎學金則是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所提供,為了鼓勵臺大學生在出國讀書後,可以帶著在國外滋養的經驗返回臺灣、發揮社會影響力。它比起一般的獎學金申請較為複雜,申請者須要向基金會提出自己返國後實際要執行的社會回饋計畫,通過評估後才有機會錄取;雖然流程及手續繁複、但金額也相較高出許多,對於我當時的經濟狀況提供非常大的幫助。
而我的個人計畫是要舉辦與「媒體識讀」主題相關的工作坊,藉由自己所學的社會學專業、人脈網絡以及個人經驗,幫助對於媒體識讀領域較無感、或無相關背景知識的高中生,開始正視到事實查核的重要性。
北歐丹麥 留學經驗分享
哥本哈根大學的班級組成中,歐洲以外的學生是比較少數的,絕大多數都是歐盟國家的學生,不過卻來自於十幾個不同的歐洲國家。
哥本哈根大學 : 新的學習體驗
相較於過去接受到的教學方式,哥本哈根大學教室中普遍更喜歡以 seminar (專題討論) 來進行教學,每個人都必須輪流上台發表意見,形式變成「跟同學學習」。最難能可貴的是因為班上的同學都來自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往往每一次的議題討論都可以從十幾種的觀點去延伸討論,因此好的老師只要盡到引導的責任,我們就可以在課堂上接觸到來自全世界的資訊。
因為我真的從同學們的身上學到許多從未發覺的知識,也鼓勵我自己身為班上的成員也理應更踴躍的貢獻,代表自己的國家及文化去分享更多新知。我也將當時在丹麥的習慣帶回臺灣,保持在課堂上與教授熱絡互動及踴躍發言的模式。
哥本哈根大學 : 最有印象的一門課
當時選修一門「丹麥社會學」的課程當中,我們正好討論到國內「罷工制度」的議題,當時才得知原來勞工們有受到法令保障每兩年進行一次勞資談判的權利,原來罷工是談判破局時勞方用來表達態度的一種方式。
老師也藉由這個機會鼓勵大家分享自己國家的罷工案例以及反思,當時我為了用全英文盡可能完整分享「長榮航空罷工案」真的讓我腦細胞死了一半,在課堂上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同學們也「踴躍」分享自己國家在罷工上面的經驗跟看法,甚至有同學是直接上網找紀錄影片讓大家身歷其境的體驗罷工現場。「罷工」這件事情在臺灣可能會被貼上負面的標籤,但當身處其他的國家時卻轉變成一種日常的體現,這對我在課堂後的反思真的提供很多不同的新想法。
丹麥留學生活紀錄 : Beta+ 國際都會城市
哥本哈根作為一座國際級大都會,雖然知名度上無法與倫敦、巴黎等歐洲城市相比,但在生活機能上可以說是完全不需要擔心的。作為國際知名的自行車城市,在哥本哈根市區無論是大街、小巷, 97% 的道路都設有自行車專用道,即使不開車、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也能依靠一輛自行車達到絕大多數的通勤需求。哥本哈根大學的學生大部分也都是以自行車通勤,有趣的是,因為丹麥緯度較高,需要趕冬季早八的課堂時常常是披著夜色上學。
即使是擁有超過 500 年歷史的哥本哈根大學,內部也都經過全面的翻新以及縝密的維護,在生活環境的安全性、整潔度都是讓人感到放心。在疫情肆虐歐洲的線上上課期間,校方也用最快的速度作出應變,馬上部屬配套的軟、硬體設備給師生,維持原有的授課品質。
哥本哈根的治安非常好,回顧上一次城市內有人受到攻擊的事件都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
丹麥哥本哈根 : 首都生活圈日常消費分享
結論會是在台北生活的 3-4 倍,舉例像是百元快剪、肯德基的價格標示都跟在台北看到的數字相同,只是幣值直接從新台幣變成克朗 (2021/12 1 丹麥克朗為 4.21 新台幣),而大眾運輸則是單趟近 100 元台幣,這也是為什麼學生都選擇騎自行車的原因。
不過也有像是雞蛋、牛奶、乳製品及網路費等例外,價格反而會是臺灣物價的 1/3 ,所以綜合生活物價水平平均下來會落在大概是臺灣消費水平的 3-4 倍左右。比較親切的是在哥本哈根市區可以找到 24 小時的 7-11超市 ,可以讓臺灣留學生們用較高的消費稍微排解一下鄉愁與苦於無法夜間消費的困擾。
哥本哈根留學的課外生活 : 調適心態、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圈
出發丹麥之前透過學長姊分享的心得以及網路上的資訊,得知於丹麥留學期間最主要的社群分為兩種,分別是: 臺灣同學社群以及宿舍同學社群,不過後來兩種方式在初期對我來說都進行得並不順利。因為當時正逢疫情最嚴峻的時刻,根本在哥本哈根找不到另外一個臺灣留學生跟我一起作伴,而丹麥同學的社群相對也比較封閉,並不是一兩天就可以打入他們核心的社交圈,因為大家每天辛苦地完成課業休息時還是偏向用本地語言溝通,雖然可以理解,但對於剛抵達前一、兩個月的我而言,是有蠻明顯的孤獨及無力感。
於是我突發奇想的從個人興趣著手,從 Facebook 上去搜尋哥本哈根當地的排球社團,正巧找到一個以 LGBT 族群組成的排球俱樂部,他們並不限制任何的條件去規範想要一同加入的新成員,在每周一起打球的過程中也讓我認識學生生活圈以外的人脈,從 30 歲到 60 歲、各行各業都有,對我來說是在留學過程中相當寶貴的經驗,也幫助我撐過初期在異國最困難的時刻。
後疫情時代 : 疫情下的丹麥留學
一般大家最擔心的就是,選擇在疫情時出國留學、交換學生是否會影響到整體體驗,但事情往往都需要從一體兩面去思考。旅遊方面,因為歐洲各國邊境的管制,可能無法體現過去的暢行無阻、一年遊覽歐洲十幾個國家的行程,但卻多出可以深入瞭解自己所留學的城市、國家文化的機會,像是我便在這一年期間常常拜訪同學、朋友家中,體驗丹麥當地節慶時的特殊習俗及傳統文化。
如果是計畫交換學生的同學們,這可能也是最後一次以大學生身分完成留學的機會,將來無論是碩士、博士、就業或是安排旅遊,即使可以前往同樣的國家、相同的城市,相信也是帶著不同的心境與面對的生活壓力。對我來說,能夠在出社會之前造訪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用每天吸收到的新文化與價值觀來思考未來的計畫實屬難得,也很大的影響我目前在規劃職涯時的角度。
職涯發展 : 融合價值觀產生的新想法
Gap Year : 對學生真的有幫助嗎?
出發丹麥之前其實也幫自己訂定年度目標,而在回國當下我的計畫清單是遠遠超額完成,雖然並不一定能夠清楚、具體表達自己的改變。出了這一趟遠門後,我跟父母、親友的溝通都變得更順利,對於先前容易對事情產生負面情緒的情況也有所改變,我有辦法更有效、更圓融的去解決生活周遭遇到的困難跟負面的情緒。
因為出國,我變得更加獨立、成熟,這邊說提及的獨立不單只是可以用英文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文化下生活,而是可以在不倚靠任何人的情況下,去想辦法幫自己重新打造出屬於自己「新的舒適圈」。如果宿舍同學一開始不願意接納我,我大可以把自己關在房間不與他們交流,但試著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後,用雙方都不反感的方式去慢慢地融入他們的生活圈,為自己在陌生環境創造出更宜人的生活品質,這是我認為能夠獨立的技能體現。
職涯規劃 : 新的職場發展佈局
尚未出國交換以前,我原本認為只要依自己的外語能力進入職場,在臺灣安安穩穩的工作直到退休即可。因為這次前往丹麥留學的累積,哥本哈根大學生活中克服各種困難的經歷,讓我更加開放自己的心境去接受不同的挑戰。
不設限工作地點、使用語言,以前即使具備雙主修的背景,我也計畫個別用兩種不同的能力去分別選擇合適的職缺,而不是重新說服公司方社會學賦予商業、管理的價值去提高求職難度。經過這次的留學成長之旅,我想我會試著尋求一個可以將兩種專業結合的舞台,即使在台灣沒有合適的機會,挑戰海外職場對我來說也成為可以考慮的選擇,擴大自己不設限的職涯發展目標。
執行編輯 / 校稿編輯 : 林軒毅 Bill
本篇訪談由 WillStudy 團隊 與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 共同編輯/發行 (訪談時間 : 2021.12)
延伸閱讀 : 更多 NTU 臺灣大學學生國際交流的經驗分享
相信過程,台灣女孩邁進美國運動產業 | 運動管理雙聯碩士 天普大學 Temple University
延畢那年,我在拉脫維亞大學,發現傳統科學結合新科技的可能 | 拉脫維亞大學 University of Latvia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