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美國

Yale MBA | 歐洲飛行日誌到定錨常春藤 : 重啟人生,實踐商業與社會雙贏

暫時放下千萬年薪、海外頭銜,反問自己:如果不能創造改變,失去 title 還剩下什麼?

Alston Wang


碩士學歷 : 

Yale University – MBA
耶魯大學 工商管理碩士

大學學歷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程 (廣告系) & 外文系 雙主修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Visiting Schola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ffairs)
麻省理工學院 訪問學者

北京清華大學 交換學生
Tsinghua University Exchange Student

目前職務 :

Global Product & GTM Strategy at New York – Global Product & GTM Strategy

過往經歷 : 

McKinsey & Company at New York – Summer Associate
Alibaba Group (阿里巴巴) – Associate Director (Marketing & Innovation Initiative)
L’Oréal (Giorgio Armani) – Assistant 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
Bayer (拜耳) –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Intern

如果想要瞭解 Alston Pre-MBA 前的學術背景、杜拜 & 西班牙職涯請先閱讀 : 音樂班出身,如何在 L’Oréal 與阿里巴巴發掘自身價值站穩全球舞台

為什麼選擇美國讀 MBA?

下一站,決定前往美國就讀 MBA,其實可以分享官方及個人的考量。官方來說,我在亞洲和歐洲都有過工作經驗,但總覺得如果沒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真正生活和工作過,我很難為自己未來 10-20 年的生活地點做出決定。我不想被迫做選擇,希望在三十歲前,趁著機會成本相對較低時,主動為自己創造一個體驗美國的機會,以及更重要的,人生的選擇權。

個人層面來說,2020-21 正值新冠疫情初期,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大部分的公司全球輪調暫停、因為疫情的不可控性,直接在美國找新工作風險也高,這也讓我更傾向透過留學來達成體驗美國的目標。再加上,經歷了幾年在亞洲和歐洲的高強度工作後,我也確實渴望能有一段時間沉澱和休息。回想疫情爆發時,我還在各國出差,在香港轉機回馬德里時,頻繁洗手消毒到手都破皮,那種茫然和疲憊感,也促使我思考人生的下一步。我不想等到被現實因素而被迫決定去處,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所有選項,回頭來看或許會留下遺憾。

耶魯管理學院 (Yale SOM) 脫穎而出?

選擇 MBA 申請學校清單時,當時的目標非常明確 — 美國。因為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體驗美國生活,而不是單純作為轉職特定產業的跳板,所以商學院排名或校友於特定行業的就業率對我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我更在乎的是,自己在這兩年能不能過得開心,並真正拓展視野。

我做了兩件事:一是花很多時間反思過去的工作經歷中,什麼才是真正驅動我的內在動力;二是邀約許多不同美國商學院的校友 Coffee Chat,更直接的感受與哪些校友更有共鳴。

在反思中,我盤點起在阿里巴巴推動賦權中東女性消費自由權的專案。雖然最終目標仍是提升業績,但發起初衷仍是想為那些被忽略的聲音發聲,讓她們能做出符合自由意志的選擇。我訪談了許多當地女性,了解到她們在消費上的限制和渴望,進而去推動貨到付款等服務。專案能取得成功,讓我體會到即使在商業環境下,我依然有選擇權去做我認為「對」的事情,那種想賦權被忽略聲音的初衷,帶給我的成就感遠大於業績數字的增長。

這份經歷恰好與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耶魯管理學院) 強調的「商業與社會」的雙重焦點 (Dual Focus) 非常契合。與耶魯校友交流時,我發現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非常多元且激勵人心,例如 : 有位校友在少年監獄擔任音樂導師,教導少年犯用饒舌表達自我,追求平等正義。身邊許多學長姐從事著非常「酷」且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工作,這讓我感覺和他們有很高的共鳴度,在乎的議題同時也是我在乎的。相較於其他頂尖商學院的校友,雖然他們大多有著光鮮亮麗的履歷,進入投行 (IB)、管顧或私募基金 (VC) 的窄門,但總讓我感覺少了點人味和讓我興奮的元素。既然我讀 MBA 的初衷不是為了追求特定的高薪工作,何不選擇一個價值觀契合、能讓我感覺不孤單的環境,就成了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Yale MBA : 初入校園的衝擊與體悟

老實說,一開始我對耶魯抱有非常高的期待,但實際入學後的第一個衝擊是:「這終究是一間商學院」。如同我剛進萊雅時,大家總說我們是個大家庭,但實際上工作中還是存在競爭和個人考量。在商學院也是如此,同學們大多還是希望能獲得好的投資回報,這點我能理解,但也讓我一開始有些失望,感覺和自己理想中的社群有些落差。

不過,有幾件事情讓我逐漸體會到耶魯的獨特之處,也理解了自己當初的選擇。

第一件事是關於校園酒吧查驗身份證件 : 有一次我去參加派對需檢查證件,因為我的台灣身份證上沒有英文,酒吧人員要求我出示護照才能進入,而其他國際學生或美國本地學生則可以用本國證件甚至手機照片通過。當下我非常不滿,既然規定是政府核發的附照片證件即可,為什麼我的證件因為語言不同就受到差別待遇?這很不公平。儘管很多人遇到類似情況都選擇算了,但我無法接受這種不一致的標準。我寫了一封長信給學院主任反映這個問題,很意外地,主任親自聯繫我,並安排了與酒吧管理層的會議。經過溝通,了解到是因為疫情後新進員工缺乏相關政策培訓所致。最終,酒吧方面承諾會加強培訓,確保未來所有國際學生只需出示本國政府核發的附照片證件即可,不再強制要求護照。雖然學生組織的負責人對此反應冷淡,讓我覺得有些人更在乎頭銜而非實際行動,但學校願意傾聽、處理並促成改變,讓我覺得他們確實重視所標榜的公平與包容價值。至少就我的經驗而言,耶魯願意處理這類議題,關心它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

第二個讓我感受到學校「商業與社會」雙重焦點的是「國際體驗」課程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我選擇前往冰島,參訪當地的政府機構和企業。課程重點並非冰島的經濟發展有多成功,而是深入探討他們如何在發展地熱等永續能源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以及政府如何在國家發展中扶植特定產業,以確保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和長期永續。這正是我期待的學習體驗,去了解那些真正在乎社會發展的領導者是如何思考和決策的。

第三個是校內的「社會影響力顧問」社團 (Social Impact Consulting),我們為當地中小型企業或非營利組織提供免費諮詢服務,例如 : 協助應對城市仕紳化 (Gentrification) 帶來的挑戰,幫助在地商家立足或是推廣在地藝術家等。

透過這些經歷,我慢慢找回了對耶魯的認同。它確實提供了實現其「商業與社會」承諾的平台。當然,這也提醒我,不能過於天真,要對整體大環境有務實的期待。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 跨領域學習的機會

耶魯管理學院允許並承認學生跨學院選修的學分,這點是非常棒的學程設計。我第二年選修大量的音樂學院和國際事務學院的課程,學校鼓勵我們發展跨學科的理解與專業知識,這讓我受益匪淺。

另外,在人工智慧 (AI) 浪潮下,許多學校聚焦於 AI 如何提升生產力,但耶魯更關注 AI 倫理 (AI Ethics) 及其對社會的深層影響。我也協助舉辦第一屆關於 AI 時代下「人工智慧倫理」(AI Ethics) 的論壇,探討在 AI浪潮下的各整應用,如何確保背後信任與安全(Trust and Safety)挑戰。學校也關注時尚產業的永續發展等複雜且相對冷門的議題。這些都體現了耶魯不僅追求商業知識,更引導我們思考複雜的社會議題,選擇的主題和角度都相當獨特且發人深省。

人脈與資源:耶魯校友網絡的價值

談到 MBA 的價值,除了課程,求職資源和人脈網絡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耶魯管理學院的 MBA 班級規模較小,校友人數相對不多,但也因此校友社群非常緊密 (tight-knit)。基本上,只要你是耶魯校友,在 LinkedIn 上聯繫上歷屆校友們,大多會得到回覆,並且很願意提供幫助。我記得有位校友就曾表示,希望更多學弟妹主動聯繫,因為他們其實很想幫忙,但脫離校園後卻無從協助。

求職資源而言,學校會吸引很多頂尖公司來專門招聘耶魯學生,對大公司來說,耶魯的申請者通常會進入他們專門的招聘管道,因此至少通過第一關篩選的比例很高,不至於無疾而終。

在同學方面,最啟發我的反而是那些並不急於馬上確定工作方向,放慢腳步真正花時間思考人生下一步的同學。有位同學,MBA 前就已經在麥肯錫工作,後來離職去南非參與醫療保健分析和疫苗策略規劃,之後重新回到美國讀 MBA。畢業後,他沒有立刻回麥肯錫,而是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認真經營半年多才回到管顧業。這樣有趣的人生選擇,在學校其實還有蠻多不同的案例與故事。

Bill 編-WillStudy 創辦人暨執行長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

Related Articles